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2-27 浏览次数:

1. 课题背景与意义

在当今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已逐渐被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取代。问题意识作为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难以解决或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思维发展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只有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他们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这种心理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2. 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旨在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体研究目标如下:

明确问题意识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问题意识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分析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法,了解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状况。

探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和方法:基于现状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和方法,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验证培养策略的有效性:通过教学实践,验证所提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并对其进行评估和改进。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问题意识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3.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和方法研究

4. 培养策略的有效性验证及评估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中,关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国内,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些研究表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问题意识较弱,缺乏主动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问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和实践验证。

在国外,类似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一些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发表观点。这些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通过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的差异,这些方法和策略在我国的适用性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4. 研究方法与路径

本课题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教学实验等,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问题意识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3. 课堂观察: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课堂氛围等,为分析学生问题意识的影响因素提供实证依据。

4. 教学实验:在部分班级实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效果,验证所提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

研究路径如下:

1. 查阅文献,明确研究背景和意义,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

2. 设计问卷和课堂观察方案,进行实地调查和观察。

3. 分析调查结果,揭示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4. 基于现状分析,提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和方法。

5. 在部分班级实施培养策略,进行教学实验。

6. 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培养策略的有效性。

7. 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提出改进建议。

5. 学生问题意识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1. 无疑可问:在传统的结论性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或答案。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不敢问:由于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害怕提出的问题会被老师或同学嘲笑,因此宁愿把问题留在心里,也不愿将其提出来。

3. 不知怎样问: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遇到问题不知如何提问,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4. 没有机会问:课堂上大多数的教与学行为均由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导致他们的问题意识无法得到培养和提升。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限制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6. 培养策略与实施

为了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本课题提出以下策略和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实施。

1. 预设文本情境,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a.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预设文本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提出心中的疑问。

b. 通过形象的语言、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 转变教学方式,提供提问机会

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多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3. 教授提问技巧,提升提问能力

教师通过讲解问题的不同角度和解决方法,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和方法。

引导学生从课题、关键词、句子等方面入手,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问题。

4. 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大胆提问

教师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环境的感染和影响下,消除心理障碍,敢于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质疑。

5. 开展合作学习,促进交流互动

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经验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结合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7. 持之以恒,强化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强化和深化他们的提问能力。

通过定期的问答活动、问题墙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培养他们的提问习惯。

7. 预期成果与评估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预期达到以下成果:

1. 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评估本课题的研究效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在问题意识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课堂观察: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

教学成绩对比: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成绩,评估学生在问题意识培养方面的进步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专家评审: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提出改进建议,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8. 研究进度与安排

本课题的研究进度与安排如下:

1. 准备阶段(第1-3个月)

查阅文献,明确研究背景和意义,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

设计问卷和课堂观察方案,进行预调查和观察。

2. 现状调查与分析阶段(第4-7个月)

发放问卷,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进行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问题意识的现状。

分析调查结果,揭示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3. 策略制定与实施阶段(第8-10个月)

基于现状分析,提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和方法。

在部分班级实施培养策略,进行教学实验。

收集实验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评估。

4. 结果验证与改进阶段(第11-15个月)

对实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验证培养策略的有效性。

根据实验结果,对培养策略进行调整和改进。

在更多的班级中推广和改进后的培养策略,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

5. 总结与成果展示阶段(第16-19个月)

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

整理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制作研究成果展示材料。

邀请专家进行评审,提出改进建议。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通过以上研究进度和安排,本课题将系统地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以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