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思政教育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2-06-24 浏览次数:

1. 课题背景与意义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背景下职业素养发展的新要求,具有严谨务实、团结合作、推陈出新、精益求精等多种精神品质,是高职院校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所必须重视的重要一环。2015年,随着《大国工匠》节目在央视的热播,引发了国人对“工匠精神”的高度关注。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一指示不仅适用于企业和制造业,同样对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院校作为开展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侧重于技能教学,对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职业意识涣散。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工作中,对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不仅强调技艺的精湛,还包括对现代科技的运用和创新,对品质的追求和对用户需求的关注。这种精神不仅是职业精神,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因此,研究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思政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建设的使命感。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李宏伟在《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中指出,近代工业的兴起造成了工匠精神的没落,传统工匠伦理被削弱,某些传统工匠技艺走向衰落乃至失传。

2.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重塑:张博在《重塑“工匠精神”》中认为,企业家快速盈利、追求速度的价值观,使得工匠精神难以在我国制造业中形成。福奇在《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中提到,工匠精神的拥有者不仅限于艺人,还包括使用现成技术工具的创新者和发明家。

3. 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一些学者探讨了工匠精神对高校思政育人的作用,并提出了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路径,包括将工匠精神价值融入教学课堂、构建“校园文化+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等。

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工匠精神的研究起步较早,尤其在日本和德国等制造业强国,工匠精神得到了广泛认可。

1. 日本的工匠精神:日本的工匠精神被广泛认可,不仅体现在街头巷尾的手艺人身上,还体现在写字楼里的程序员、工程师等职业中。他们专注、仔细,用心对待自己的产品,做到精益求精。匠人文化的本质在于敬业和认真,这些品质被日本社会广泛接受和发扬。

2. 德国的工匠精神: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强调“双元制”,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这种教育体系不仅注重学生的技能提升,还强调职业精神的培养,使工匠精神成为德国制造业的重要支撑。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3.1 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

1. 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正确把握“传技”和“育人”的关系。

2. 把职业情怀的培养、执着敬业品质的培育等融入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从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3. 通过校园“工匠精神”文化建设及“工匠校园行”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3.2 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 国内外对“工匠精神”的相关理论研究:包括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现代特征、内涵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应用情况。

2. 分析“工匠精神”的时代缺失:探讨当前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包括经济、历史、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3. 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分析工匠精神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重要作用。

4. “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途径:包括注重体验、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强化实践、开展独具特色的“双百”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在技能大赛中磨练“工匠精神”等。

4. 研究方法与步骤

4.1 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的期刊、著作、案例等资料,查阅已有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通过分析总结,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收集第一手资料。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2 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收集文献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和整理,确定研究思路和方法。

2. 调查阶段: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和问题。

3. 分析阶段: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 实施阶段: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工匠精神培育的策略和措施,并在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试点。

5. 总结阶段:对试点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形成研究报告,提出推广建议。

5. 工匠精神与思政关联

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工匠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状态,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人生方向和发展方向,丰富他们的知识内容,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工匠精神强调对品质的追求和对用户需求的关注,这与高校思政教育所追求的价值观是相符合的。通过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提供坚定的信念和动力。

6. 高职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许多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往往采取大班教学模式或选修方式,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不重视,更别提在思政课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了。

2. 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不强,无法将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专业课程中,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3. 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考核评价机制方面还不够健全,导致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7. 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为了有效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弘扬工匠精神理念: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优秀工匠的事迹,树立工匠榜样,培育工匠典型,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追求卓越的社会氛围。

2. 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让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荣誉,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和地位,让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到技能劳动中去。

4. 强化实践锻炼:通过实践锻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工匠精神,提高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鼓励企业开展技能比赛、岗位练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5. 加强文化熏陶:通过各种途径,如阅读经典著作、观看优秀影片、听取专家讲座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工匠精神,培养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8. 预期成果与影响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可以取得以下成果:

1. 形成一套系统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系统的工匠精神培育策略和方法,为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

2.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 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将促进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推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注重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4. 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通过工匠精神的培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综上所述,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思政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