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跨学科视域下少数民族非遗教育的实践创新探索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5-09 浏览次数:

1. 课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更是刻不容缓。然而,当前非遗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如传承人老龄化、非遗文化流失、保护与挖掘力度不足等问题。因此,通过教育实践创新,特别是跨学科视域下的非遗教育,对于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非遗具有重要意义。

跨学科视域下的非遗教育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加深入地了解、体验并传承非遗文化,还能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跨学科的非遗教育有助于从多个维度认识非遗,促进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索跨学科视域下少数民族非遗教育的实践创新路径,以期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2. 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 探究跨学科视域下少数民族非遗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2. 分析跨学科视域下非遗教育的优势与可行性。

3. 提出跨学科视域下少数民族非遗教育的实践创新策略。

4. 评估实践创新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研究内容

1. 跨学科视域下非遗教育的理论框架构建。

2. 少数民族非遗的现状与保护机制分析。

3. 跨学科视域下非遗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

4. 少数民族非遗教育实践创新策略的案例研究。

5. 实践创新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评估。

3. 跨学科视域解析

跨学科视域下的非遗教育具有多重优势。首先,它能够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融合。非遗教育涉及历史、艺术、科技等多个学科领域,跨学科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其次,跨学科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非遗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实践,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跨学科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通过跨学科的非遗教育,学生能够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从而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

4. 少数民族非遗现状

当前,少数民族非遗现状面临诸多挑战。一是非遗传承后继乏人。随着老传承人的去世,现存的传承人逐渐年迈体衰,无法继续从艺或传艺,非遗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二是少数民族非遗文化正在不断流失。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民族村寨氛围淡化,风情习俗、民风汉化现象严重,民族特色逐渐减弱。三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不够。由于宣传引导不足,受益不多,广大群众参与保护民族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四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弘扬机制尚需完善。传承保护民族文化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需要完善相应的补贴和奖励机制。

5. 教育实践创新策略

1)定制化课程设计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符合其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的非遗研学课程。例如,对于小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有趣的手工艺制作活动;对于中学生,则可以引入更复杂的技艺学习和文化传承议题。通过定制化课程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情境化教学实施

创设与非遗文化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验和探究。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非遗工坊,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了解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文化内涵。情境化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体验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非遗文化。

3)问题导向式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进行实践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非遗文化中的关键问题,如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导向式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跨学科资源整合

充分利用多学科资源,如历史、艺术、科技等,进行非遗教育的跨学科整合。例如,在制作传统工艺品时,可以结合数学知识来计算比例和尺寸,运用物理知识来理解材料的性质和工艺原理。跨学科资源整合能够丰富非遗教育的内容,提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5)推广与宣传

积极搭建非遗文化的宣传和交流平台,以民族节日节庆活动为载体,进行非遗文化的大整合、大宣传、大展示。通过推广与宣传,能够增强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中来。

6. 预期成果与应用

预期成果

本课题旨在通过跨学科视域下少数民族非遗教育的实践创新探索,取得以下预期成果:

1. 构建跨学科视域下非遗教育的理论框架

通过深入研究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理论,本课题将构建一个综合性的非遗教育理论框架。该框架将明确跨学科视域下非遗教育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实施策略等,为后续的非遗教育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 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少数民族非遗教育实践创新策略

基于跨学科理论框架,本课题将结合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实践创新策略。这些策略将涵盖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跨学科的教育实践,有效提升学生的非遗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

3. 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非遗教育实践案例

本课题将选取典型地区和学校,开展非遗教育实践案例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教学实验、数据分析等方法,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非遗教育实践案例。这些案例将展示跨学科视域下非遗教育的实际效果和成功经验,为后续的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4. 评估实践创新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提出改进建议

本课题将对提出的实践创新策略进行严格的评估,包括有效性评估、可持续性评估等。通过评估,本课题将揭示实践创新策略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为非遗教育的持续优化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应用前景

本课题的预期成果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为教育机构提供非遗教育的实践指导,提升教学效果

本课题提出的跨学科视域下非遗教育实践创新策略,可以为教育机构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教育机构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借鉴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优化非遗教育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提升非遗教育的教学效果。

2. 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政策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政策建议。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结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政策,为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3. 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培训和交流平台,提升传承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培训和交流平台。通过培训,非遗传承人可以掌握更多的非遗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传承能力。同时,通过交流平台,非遗传承人可以与同行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 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普及。通过跨学科视域下的非遗教育实践,更多的人将有机会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时,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7. 研究方法与路径

研究方法

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非遗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本课题提供理论支持。

2. 实地调研: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考察,了解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和保护机制,收集一手资料。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非遗教育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

4. 实验研究:在实验学校实施跨学科视域下的非遗教育实践创新策略,评估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研究路径

1. 准备阶段: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

2. 实施阶段:根据调研结果,设计跨学科视域下的非遗教育实践创新策略,并在实验学校进行实施。

3. 分析阶段:对实验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成果进行分析,评估实践创新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4. 总结阶段:总结研究成果,提出改进建议,形成研究报告和论文。

总结

跨学科视域下的少数民族非遗教育实践创新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非遗教育实践创新策略,为教育机构、政策制定者和非遗传承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同时,本课题的研究还能够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期待本课题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