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国防教育和思政工作的融合与创新发展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2-05 浏览次数: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多变,国防教育作为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忧患意识的基础性工程,显得尤为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深化全民国防教育”,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也提出着力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将国防教育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教材,纳入学校绩效考评体系。高校作为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坚强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共同的育人功能和教育目标,两者的融合不仅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能让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大学生的行动自觉。

国防教育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道德效益显著。它不仅是国家政治的反映,还能通过精神因素转化为物质力量,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教育能够服务于经济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文化效益方面,国防教育本身是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与文化紧密联系,相得益彰。道德效益则体现在促进道德内容的发展,树立光辉的道德榜样,振奋民族精神。因此,国防教育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创新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国防教育和思政工作的融合有一定的研究。在国内,高校国防教育已逐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同时,通过创建少年军校、组织国防教育实践活动等形式,使国防教育深入校园,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国防教育与思政工作的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综合素质。

国外对国防教育的重视也不容忽视。一些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国防教育的实施,将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并注重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军事技能。例如,美国的童子军制度、俄罗斯的军事爱国教育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国防教育与思政工作的融合。然而,国外在国防教育与思政工作的具体融合策略和方法上,与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体系存在差异,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借鉴。

三、融合创新必要性

国防教育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创新,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全民国防观念、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融合创新有助于完善教育体系,提升教育质量。通过将国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融合创新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国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与思政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契合。通过融合创新,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具备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贡献力量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融合创新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国防教育与思政工作的融合,能够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同时,通过培养大批具有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四、融合创新策略方法

国防教育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创新,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和方法。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国防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教育全过程。通过构建多元化、立体化课程体系,设置国防精神传承、国防理论教学、军事技能训练三大模块,为学生提供紧跟时代发展的优质教育内容。

其次,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讲座、报告、辩论、演讲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参观学习、社会实践、观察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国防力量和人民军队的强大,增强爱国拥军意识。

此外,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育效果。利用VR、AR等数字化技术赋能国防教育,通过还原场景、模拟实战等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加强学生的“沉浸式”体验,提升融合质量效果。

最后,要加强军地校协调联动,形成合力。高校应与红色教育基地、军事基地、军事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实现思政文化与军事文化、思政实践与军事活动的充分融合。通过这一举措,为学生参加专业化军事实践创造条件,培育学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爱国拥军的精神品质。

五、思政教育融入国防教育

思政教育融入国防教育,是提升国防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国防教育内容,使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例如,在讲授“国家安全”内容时,突出国际视野,着力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保密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讲授“军事思想”时,遵循历史传承,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自觉;在讲授“军事高技术”时,对标信息时代,鼓励学生积极了解军工、关心军工、投身军工。

其次,要注重发掘国防教育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家国情怀、尚武精神、大局观、纪律性、忧患意识等,使各门课程都能发挥“大思政”国防教育的功能。通过找准思政课、专业课与国防教育的交汇点,充分发掘显性思政元素,实现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最后,要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国防教育培训、邀请军队专家担任宣讲团成员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国防教育能力和水平,为思政教育融入国防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六、实践路径与案例分析

国防教育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创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以下是一些实践路径和案例分析:

1. 案例一: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某高校通过构建多元化、立体化课程体系,将国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围绕思想、知识、技能三个方面,设置国防精神传承、国防理论教学、军事技能训练三大模块。通过公共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实践拓展课等相结合的形式,提升国防教育课程供给水平,满足学生爱国卫国报国需求。同时,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将国防教育和学科专业相融合,帮助学生认识到国家安全与自身密切相关。

2. 案例二:少年军校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泰兴市常周小学通过成立少年军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坚持“六个一”常态化工作体系,即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每月一节国防教育课、每月一次爱国歌曲人人唱、每学期一次国防知识赛、每年一次国防教育实践基地行、每学年一次军事技能训练展示。同时,依托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学习英雄事迹、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报国之志。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师生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国防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3. 案例三:军地校协同开展国防教育

某地方高校与军队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国防教育。学校邀请军队专家担任国防教育师资库和宣讲团成员,组织学生参加军营开放日活动、参观军事训练、登上舰艇战机亲身感受军队建设成就。同时,学校还与红色教育基地、军事基地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参加专业化军事实践创造条件。通过这一举措,学生不仅增强了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还提高了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七、预期成果与效益

国防教育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创新,预期能够取得以下成果和效益:

1. 提升全民国防观念

通过融合创新,使国防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全民对国防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度。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2. 培养高素质人才

通过融合创新,培养大批具有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 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通过融合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增强全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同时,通过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国家实现繁荣富强。

八、研究计划与时间安排

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 第一阶段: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构建(第1-2个月)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梳理国防教育与思政工作的融合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 第二阶段: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第3-5个月)

选取典型高校和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国防教育与思政工作的融合现状、存在问题和成功经验。同时,收集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出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3. 第三阶段:融合创新策略与方法研究(第6-8个月)

在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国防教育与思政工作融合创新的策略和方法。包括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4. 第四阶段:实践路径与案例分析(第9-10个月)

选择典型高校和中小学进行实践路径的探索和案例分析。通过实施融合创新的策略和方法,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评估融合创新效果提供依据。

5. 第五阶段:研究成果总结与展望(第11-12个月)

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形成研究报告和论文。同时,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和探讨,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索国防教育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创新路径和方法,为提升全民国防观念、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