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思辨性阅读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辨析,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课题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以期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辨性阅读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还能有效解决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过于注重字词句的机械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丰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优化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思辨,即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析。思辨性阅读则是以思辨为主导,旨在全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阅读方式。它超越了传统阅读模式中单纯的信息获取与理解,转而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准确把握文本的字面意义,更要深入其内核,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细致分析,最终形成并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
思辨性阅读的特点鲜明且深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 理性与批判性:思辨性阅读的核心在于其理性与批判性的特质。它不仅仅满足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初步理解,更侧重于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评估与反思。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高阶思维,提升审美鉴赏水平,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知。
l 深度与广度:思辨性阅读鼓励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探索作者的写作意图、时代背景以及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等。同时,它也强调思维的广度,鼓励学生跳出文本局限,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行跨学科的思考与联想,从而不断拓展思维空间,丰富认知结构。
l 主动性与创造性:思辨性阅读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它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权威,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能够获取新知,更能在思考与创新中不断成长,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阅读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l 侧重于语言教学: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于注重字词句的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素养发展。
l 缺乏思辨训练:阅读教学中多以朗读品读、赏析感悟为主,缺少有效的思辨训练,导致学生缺乏深度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l 灌输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代替学生的思考,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也制约了其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思辨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性阅读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
l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文本,还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l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思辨性阅读能够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进行有效的阅读和思考。
l 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辨性阅读鼓励学生以个性化的思考介入语文学习,在言语实践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生活的积极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思辨性阅读,我们初步设计了以下实践路径:
l 创设思辨情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思辨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环境,准确而完整地掌握作者的情绪和创作意图,并巧妙地把作者的写作技巧转移到自己的写作技能上。例如,在学习《军神》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去感受“刮骨之痛为什么在关云长身上并无痛苦之色”,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辨欲望。
l 搭建阅读支架:搭建阅读支架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结构,明确叙述逻辑,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时,可以引导孩子填写表格,发现作者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三个阶段写太阳变化的,从而理清课文逻辑,明确文章结构。
l 问题驱动教学:问题驱动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教师应从文本中找出合适的思维训练点,设计富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例如,在《小马过河》一文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所以老牛和松鼠对小马撒谎了。小马向很多人请教,是对的。别人的经验不一定可靠,得自己去尝试。什么事都要自己尝试,别人的话不可信。”这样的习题能够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培养其思辨能力。
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思辨性阅读,我们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策略:
l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能够使学生从阅读中走进文本环境,准确把握作者的情绪和创作意图。例如,在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教师可以播放带有韵律的诗文,搭配相应的图文,引导学生探索文本之间的相同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辨欲望。
l 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学生尽可能地做到观点清楚、表达流畅。例如,在教学《父亲、树木和鸟》时,教师可以设计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针对不同观点展开论述,从而提升其逻辑思维水平。
l 小组合作法:小组合作法能够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实现思维碰撞,提升思辨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归纳和总结,从而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例如,在学习《自相矛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让学生在思考和思维冲突中实现交流和互动。
l 生活情境法:生活情境法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引发思辨欲望,提升其思辨能力。例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比较和分析文本中人物的思维方式,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思维广度和深度。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们预期取得以下成果:
l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思辨性阅读教学,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进行深入思考和辨析,从而提升其思辨能力,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习惯。
l 优化阅读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将形成一套适合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l 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思辨性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拓展其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水平。
l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教师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了评估本课题的实施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
l 课堂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其思辨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发展情况。
l 作业分析: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思辨性阅读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l 测试评估:通过阶段性的测试和学业水平考试,评估学生思辨性阅读学习的成果和水平。
l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了解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效果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综上所述,本课题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以期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实践探索,我们预期取得显著的成果,为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