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涉及文字理解、表达、思维、交流的学科,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基础。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全面的语文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它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深化,规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宗旨,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作用。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然而,针对当前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整体较弱的现状,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阅读教学长期处于一种标准化和固化的模式下,很难有所突破,导致学生阅读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因此,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如何实施主体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主体性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含义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 性质
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备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
3. 内容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4. 功能
核心素养同时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5. 发展
核心素养具有终身发展性,也具有阶段性。一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出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改变教育领域内依然大量存在的“唯分数论”的状况。另一方面,核心素养规范了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确立,是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
6. 作用
l 促进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落实:核心素养倡导教师的专业化方向,也是培训教师的宗旨。核心素养的提出可以使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时刻将自己的教育教学与核心素养相对照,使得教育评价始终在一个科学、理性的轨道中推进。
l 倡导教师新型的教学方式:核心素养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倡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灵活采用教学方式。它还强调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倡导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l 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素养促进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追求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位、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
l 有利于培养具有终身化创新性的综合型人才:核心素养超越了具体的学校,跳出了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着眼于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终身化创新性的综合型人才。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主体性意识较低
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深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认为语文教师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并不要求学生能够将文章真正地进行理解和体会,只需要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和思路即可,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2. 教学方式不合理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广泛,高中语文教师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是教师在引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并没有真的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这样的教学事实上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3. 忽视阅读素养培养
大多数教师都了解和研究过“核心素养”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但都停留在理论上,而在实践中,教师却没有按照“核心素养”进行主动地阅读,忽略了对其核心素养的培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4. 教学评价刻板
当前,我国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但评价方法过于单一,评价标准过于刻板,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仅用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评价过程忽略学生思维发展、审美发展、文化传承和认知等方面的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高中生的阅读素养水平。具体目的如下:
l 分析高中生阅读现状,了解阅读教学的现状;
l 研究核心素养及其在阅读中的应用;
l 根据核心素养,构建符合高中生特点的阅读教学设计;
l 评估阅读教学效果,优化教学策略。
本研究将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l 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教材进行调研,了解核心素养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l 问卷调查法:针对高中生的阅读情况和教师的阅读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l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证教学设计的效果并作出评价。
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阅读教学活动。具体设计如下:
l 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能够指导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动。
l 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需求进行选择,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l 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应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l 实施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l 个性化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主要指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参与,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理解和感悟的差异性,并运用自身教学理念和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处理,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实施差异化教学设计。
l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阅读内容相关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阅读内容,提高阅读效果。
l 问题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阅读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l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和分享阅读体验,提高阅读素养。
通过本研究,预期能够取得以下成果:
l 掌握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把握其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和应用;
l 构建符合高中生特点的阅读教学设计,明确阅读教学目标和策略;
l 评估阅读教学效果,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提升。
本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此外,本研究成果还可以为其他学科的阅读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
为了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本研究将按照以下计划和进度进行:
l 进行文献调研,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核心素养和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l 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的、方法和预期成果。
l 开展问卷调查,收集高中生的阅读情况和教师的阅读教学情况;
l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了解阅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l 根据核心素养和阅读教学现状,构建符合高中生特点的阅读教学设计;
l 在实验班级实施教学设计,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l 对实验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l 根据评估结果,优化教学策略,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l 整理研究数据,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l 提交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和推广。
l 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l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推动阅读教学的发展。
本研究旨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研究,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通过本研究的实施,预期能够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阅读教学的发展。同时,本研究也能够为其他学科的阅读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