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问题设置的策略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3-13 浏览次数:

一、课题背景与意义

1.1 课题背景

新高考背景下,学生拥有选择学习科目的权力,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在这一背景下,不仅面临着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还需要在教学策略上进行创新,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和高考改革的需求。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问题设置存在诸多不足,影响了课堂的互动性和有效性。因此,如何在新高考背景下科学合理地设置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问题,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

1.2 课题意义

本课题旨在通过系统研究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问题设置的策略,提升思政课堂的互动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体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思政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推动思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3)为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关于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问题设置的类型、原则、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在问题类型上,研究者普遍认为,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问题,包括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在问题设置原则上,研究者强调,应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等原则。在问题设置方法和策略上,研究者提出了多种方法和策略,如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然而,针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的研究仍相对较少,缺乏系统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指导。

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课堂问题设置的研究起步较早,理论体系相对完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问题设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问题设置类型上,国外研究者提出了多种类型的问题,如引导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反思性问题等。在问题设置策略上,国外研究者强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如情境模拟、案例分析、讨论辩论等。然而,国外关于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由于国内外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的差异,其研究成果在我国高中思政课堂中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3.1 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问题设置的策略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构建一套适用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政课堂的问题设置理论框架。

2)分析当前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提出科学合理的课堂问题设置策略,提高思政课堂的互动性和有效性。

3.2 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2)当前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的策略构想和实践探索。

四、研究方法与途径

4.1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和总结课堂问题设置的理论依据、原则和方法,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高中思政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当前思政课堂问题设置的现状和问题,收集学生和教师对问题设置的意见和建议。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高中思政课堂案例,分析案例中的问题设置情况,总结成功案例的经验和教训。

4)课堂观察法:深入高中思政课堂,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问题设置的过程和效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证材料。

4.2 研究途径

本课题的研究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学习与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理论学习,了解课堂问题设置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2)实证调查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课堂观察等方法,收集和分析当前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的现状和问题,为策略构想提供实证依据。

3)策略构想与实践探索:结合教学实践和实证调查结果,提出科学合理的课堂问题设置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验证和调整,不断优化策略,提高思政课堂的互动性和有效性。

4)成果总结与推广: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形成研究成果报告,并通过学术交流、教学研讨等方式进行推广和应用。

五、问题设置理论框架

5.1 理论依据

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反思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问题设置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强调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问题设置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通过设计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认知动力,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的过程。问题设置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通过设计具有情感色彩和价值观导向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2 基本原则

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问题设置应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保问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针对性原则:问题设置应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启发性原则:问题设置应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创新性原则:问题设置应具有创新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5.3 框架构建

基于上述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本课题构建了以下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的理论框架:

1)问题类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问题分为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类型。

2)问题难度: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认知要求,将问题分为简单问题、中等问题和复杂问题等难度层次。

3)问题设计:问题设计应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等原则,注重问题的情境性、趣味性和层次性。

4)问题实施:问题实施应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5)问题评价:问题评价应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课堂问题设置现状

6.1 问题设置数量与质量

当前,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存在数量与质量不统一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思政教师问题设置数量过多,导致课堂节奏过快,学生无法充分思考和回答;另一方面,部分思政教师问题设置数量过少,导致课堂沉闷乏味,缺乏互动性和有效性。在问题质量上,部分思政教师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缺乏针对性和启发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探究欲望。

6.2 问题设置针对性与互动性

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还存在针对性与互动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思政教师在问题设置上缺乏针对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导致问题设置过于笼统或过于抽象,无法有效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另一方面,部分思政教师在问题实施上缺乏互动性,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导致课堂沉闷乏味,缺乏活力和创造力。

6.3 问题设置情境化与结构化

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还存在情境化与结构化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思政教师在问题设置上缺乏情境性,没有将问题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相结合,导致问题设置过于抽象和空洞,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另一方面,部分思政教师在问题设置上缺乏结构化,没有将问题设计成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的问题链,导致问题设置过于零散和随意,无法有效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和系统探究。

七、问题设置策略构想

7.1 优化问题设置数量与质量

针对当前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数量与质量不统一的问题,本课题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1)合理控制问题数量:思政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问题数量,确保问题设置既不过多也不过少,保持课堂节奏适中,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时间。

2)提高问题质量:思政教师应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设计具有思考价值和探究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思政教师还应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和梯度性,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和探究。

7.2 增强问题设置针对性与互动性

针对当前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针对性与互动性不足的问题,本课题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1)增强问题设置的针对性:思政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例如,针对学生的认知难点和困惑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针对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国家大事。

2)增强问题设置的互动性:思政教师应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例如,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7.3提升问题设置情境化与结构化

针对当前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情境化与结构化不足的问题,本课题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1)提升问题设置的情境性:思政教师应将问题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相结合,设计具有情境性的问题。例如,可以引入时事新闻、社会事件等素材,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和探究;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实践,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2)提升问题设置的结构化:思政教师应将问题设计成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系统探究。例如,可以设计一些递进式问题,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和探究;可以设计一些并列式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7.4 创新问题设置形式与手段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政课堂的需求,本课题还提出以下创新问题设置形式与手段的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思政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设计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在线问卷、互动游戏等问题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问题设置提供更加精准和科学的依据。

2)结合实践教学活动:思政教师可以结合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的问题。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设计一些与实践活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和探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课题作业,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八、预期成果与展望

8.1 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将取得以下成果:

1)构建一套适用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政课堂的问题设置理论框架,为思政教师提供科学合理的问题设置指导。

2)分析当前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的现状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优化策略,提高思政课堂的互动性和有效性。

3)通过实践探索和案例分析,总结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策略和方法,为思政教师提供实践参考和借鉴。

8.2 展望

未来,本课题将继续关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的研究进展和实践应用情况,不断完善和优化问题设置理论框架和策略体系。同时,本课题还将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问题设置进行智能化分析和优化,为高中思政课堂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支持。此外,本课题还将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高中思政课堂问题设置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