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特种设备焊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消除技术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

一、课题背景意义

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特种设备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如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核电等。这些特种设备往往需要在高温、高压、强腐蚀等恶劣环境下工作,因此对制造材料及其焊接质量的要求极高。焊接是特种设备制造过程中最常用的连接技术之一,但焊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残余应力,这不仅影响焊接件的结构强度和疲劳寿命,还可能引发裂纹和断裂,严重威胁设备的安全运行。因此,开展特种设备焊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消除技术研究,对于提高特种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事故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残余应力概述

残余应力(Residual Stress)是指工件在制造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工艺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在这些因素消失后,若构件所受到的上述作用与影响不能完全消除,从而在构件内部留下的应力。残余应力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如焊接、机械加工、热处理、冷加工等工艺过程中,由于温度梯度、塑性变形、相变等因素的作用,都会在工件内部产生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对工件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影响。如果残余应力过大,可能会导致工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开裂等缺陷,严重影响工件的性能和使用安全。残余应力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热应力:由于工件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各部分温度不均匀而产生的应力。

2. 机械应力:由于机械加工、冲压、锻压等工艺过程引起的塑性变形而产生的应力。

3. 相变应力:由于材料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发生相变而引起的应力。

残余应力的存在对工件的疲劳强度、抗腐蚀能力、尺寸稳定性等均有不利影响。因此,在工件制造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消除或降低残余应力,以保证工件的质量和性能。

三、焊接残余应力成因

焊接残余应力是指焊接件在焊接热过程中因变形受到约束而产生的残留在焊接结构中的内应力。焊接过程中,焊接区域受到高温加热,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冷却过程中由于约束作用,焊接区域无法自由收缩,从而产生残余应力。焊接残余应力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均匀加热:焊接过程中,焊接区域受到高温加热,而周围区域温度较低,形成温度梯度。这种不均匀加热导致焊接区域发生热膨胀,受到周围低温区域的约束,从而产生热应力。

2. 相变应力:焊接过程中,焊接区域材料发生相变,如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或珠光体等,这些相变过程伴随着体积的变化,从而产生相变应力。

3. 约束作用:焊接过程中,焊接件受到夹具、焊缝周围材料的约束,无法自由变形,从而产生残余应力。

4. 塑性变形:焊接区域在加热过程中发生塑性变形,冷却过程中由于约束作用无法完全恢复,从而产生残余应力。

焊接残余应力对焊接件的疲劳性能、抗腐蚀能力、尺寸精度等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在焊接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和消除残余应力。

四、消除技术国内外现状

国内外在消除焊接残余应力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多种消除技术。以下是对这些消除技术的国内外现状的概述:

1. 热处理

焊后热处理:将焊接件整体或局部加热到A1相变点以下的适当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再缓慢冷却,以达到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目的。热处理温度越高,热影响区的软化效果越好,但温度太高会使强度降低,所以热处理加热温度和保温温度要控制恰当。

深冷处理:将焊接件淬火后放在-190℃至-230℃的液态氮或液态氮蒸汽的环境中进行处理,以消除焊接残余应力。深冷处理可以提高焊接件的强度和硬度,保证焊接件的尺寸稳定,提高耐磨性、冲击韧性和抗疲劳强度。但深冷处理只能对小型零件进行处理,如刀具、模具、齿轮等。

2. 机械处理

锤击法:利用钢锤锤击工件残余应力聚集的部位,使金属表面发生局部的塑性变形,从而减小残余应力的峰值并改善其分布。锤击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焊接件抗疲劳能力,但可能诱发小裂纹和应变时效脆化以及降低材料的抗腐蚀能力等。

振动时效法:通过专有设备使工件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发生共振,使工件内部的微观组织发生变化,从而削减残余应力的峰值并改善其分布。振动时效法投资少,见效快,节约能源,操作方便,利于现场施工,但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效果受焊接件的尺寸、材料及振动处理工艺的影响比较大。

喷丸处理:通过高速喷射弹丸冲击工件表面,使工件表面产生塑性变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残余应力。

3. 爆炸处理

通过覆盖在焊缝及其附近焊接区表面的特种炸药爆轰造成的冲击波和残余应力的交互作用,使焊接件产生适量的塑性变形,从而消除焊接件的残余应力。爆炸处理不受焊接件的尺寸限制,方便灵活,消除残余应力的效果明显,但采用的炸药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妥善保管。

4. 超声波处理

利用超声波冲击焊接件焊接区域以达到消除焊接残余应力,改善焊接件性能的一种技术。超声波处理消除薄壁件的焊接残余应力的效果非常理想,不仅能够降低残余应力,而且还会减少焊接位置应力集中、提高焊接处疲劳强度、抑制焊接裂纹,减小变形、稳定构件尺寸。但超声波处理只能对一定深度的表层金属产生作用,消除厚板零件的焊接残余应力的效果不明显。

5. 激光处理

利用强脉冲激光产生的应力波在焊接件焊接区域产生塑性变形,在微观上表现为高密度位错与栾晶,在宏观上表现为显微硬度的提高并获得残余压应力。激光处理与传统处理方法比较,有不损坏试样表面、高效、灵活、无污染、非热、非接触性等特点,但如果激光处理不能全部覆盖焊接区域,就会造成改善疲劳性能不明显或不均匀的现象。

6. 化学处理

化学时效是采用化学方法,如浸泡、涂覆等,使工件表面产生一层稳定的化合物,从而消除残余应力。离子注入则是将离子束注入工件表面,改变表面的原子结构,从而改变应力分布,达到消除残余应力的目的。

7. 逆焊接温差处理

利用与焊接加热过程相反的方法,采用冷却介质使焊接区域获得比周边母材低的负温差,在冷却过程中焊接区域周边母材拉伸而产生伸长塑性变形,从而抵消焊接时产生的压缩塑性变形,达到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目的。逆焊接温差处理成本较高,操作比较困难。

五、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研究课题旨在深入研究特种设备焊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消除技术,以提高焊接件的质量和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焊接残余应力分布规律研究: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焊接过程中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和分布规律,为制定有效的消除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2. 消除技术研究:综合对比分析现有消除技术的优缺点,研究适用于特种设备焊接残余应力消除的新技术、新方法。

3. 消除效果评估:采用应变片法、超声波法、X射线衍射法等手段,对消除后的焊接残余应力进行检测与评估,确保消除效果。

研究目标如下:

1. 揭示焊接残余应力分布规律: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揭示焊接过程中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和分布规律,为制定有效的消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2. 提出新型消除技术:综合对比分析现有消除技术的优缺点,结合特种设备焊接的特殊性,提出适用于特种设备焊接残余应力消除的新型技术。

3. 优化消除工艺:通过实验研究,优化消除工艺参数,提高消除效率和质量,降低消除成本。

4. 制定检测标准:建立焊接残余应力消除效果的检测与评估标准,为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六、拟采用研究方法

本研究课题拟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 实验研究:通过设计一系列焊接实验,研究焊接过程中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和分布规律。同时,对不同的消除技术进行实验验证,评估其消除效果。

2. 理论分析:运用力学、热学等理论知识,对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和分布规律进行理论分析,为实验研究和消除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3. 数值模拟:采用有限元分析等数值模拟方法,对焊接过程和消除过程进行模拟计算,预测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情况和消除效果。

4. 综合对比分析:综合对比分析现有消除技术的优缺点,结合特种设备焊接的特殊性,提出适用于特种设备焊接残余应力消除的新型技术。

七、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通过本研究课题的研究,预期取得以下成果:

1. 揭示焊接残余应力分布规律: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揭示焊接过程中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和分布规律,为制定有效的消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2. 提出新型消除技术:综合对比分析现有消除技术的优缺点,结合特种设备焊接的特殊性,提出一种或多种适用于特种设备焊接残余应力消除的新型技术。

3. 优化消除工艺**:通过实验研究,优化所提出的新型消除技术的工艺参数,提高消除效率和质量,降低消除成本。

4. 制定检测与评估标准:建立焊接残余应力消除效果的检测与评估标准,为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创新点

1. 技术创新:结合特种设备焊接的特殊性,提出一种或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消除技术,为特种设备焊接残余应力的消除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2. 理论创新: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揭示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和分布规律,为消除策略的制定提供更为准确的理论依据。

3. 方法创新: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焊接过程和消除过程进行模拟计算,预测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情况和消除效果,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课题“特种设备焊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消除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前景。通过深入研究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和分布规律,提出适用于特种设备焊接残余应力消除的新型技术和优化工艺,将为特种设备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持。同时,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特种设备制造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