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给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质量评估与应用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1-21 浏览次数:

一、研究背景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给排水管道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的管道修复方法通常涉及大面积开挖,不仅影响交通,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因此,非开挖修复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给排水管道修复领域的热点。该技术以其施工速度快、环境影响小、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在现代城市管道修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给排水管道作为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城市排水能力和水质安全。非开挖修复技术能够有效延长管道使用寿命,减少因管道破损导致的城市内涝和水污染问题,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给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的质量评估与应用,对于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技术概述与分类

给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整体修复和局部修复两大类,涵盖十余种具体技术。

1. 整体修复技术

整体修复技术是指对某一段管道进行整体加固和修复,以达到防腐、防渗、增加结构强度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软管内衬修复技术(CIPP):通过在旧管道内壁上衬一层浸渍热固性树脂的软衬层,固化后形成新的管道。根据固化方式的不同,软管内衬修复技术又可分为翻转浸渍树脂软管内衬法和CIPP拉入法树脂内衬法。翻转浸渍树脂软管内衬法是利用水压或气压使软衬管翻转并与旧管内壁粘结,然后注入热水或蒸汽使树脂固化。CIPP拉入法树脂内衬法则是将浸渍树脂的软管从检查井处拉入待修复管道中,用水压或气压将软管涨圆,固化后形成新管。

HDPE管道U型内衬修复技术:采用外径略小于旧管道内径的HDPE管,通过变形设备将其压成U型并穿入旧管道,然后利用水压或气压使其恢复到原直径,与旧管道紧密配合形成“管中管”复合结构。

螺旋缠绕法修复技术:在旧管道内部螺旋缠绕带状型材,通过压制卡口不断前进形成新管道。该方法适用于长距离管道修复,且修复后的管道内壁光滑,过水能力优于修复前的混凝土管。

不锈钢内衬修复技术:在旧管道内部穿插薄壁不锈钢管或将不锈钢板在管道内部焊接成型,以达到防渗漏、防腐蚀的目的,并提升原管道的耐压能力。

2. 局部修复技术

局部修复技术是指针对管道接口等损坏点进行修复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局部树脂固化修复:将浸透树脂的毡筒缠绕在修复气囊上,通过CCTV机器人引导到达待修复位置,充气使毡筒紧贴管道内壁并固化。

不锈钢双胀环修复:在管道接口或局部损坏部位安装橡胶圈双胀环,用不锈钢胀环固定,达到止水目的。

短管内衬修复:将短管在现场焊接并拖入旧管道内,注浆填满新旧管道之间的间隙。

三、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给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应涵盖多个方面,以确保修复效果满足预期要求。主要包括:

材料性能:评估修复所用材料的强度、耐腐蚀性、耐磨性等性能,确保材料能够满足长期使用的需求。

结构完整性:检查修复后的管道是否存在裂纹、渗漏等问题,确保管道结构完整,无安全隐患。

流动性能:评估修复后管道的过水能力,确保管道畅通无阻,不影响排水效率。

耐久性:预测修复后的管道使用寿命,确保管道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性能。

环境影响:评估修复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噪音、粉尘、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经济性:分析修复工程的成本效益,包括施工费用、材料费用、维护费用等,确保修复方案的经济合理性。

四、应用案例实证分析

以下以某城市给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项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1. 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某城市中心区域,涉及多条老旧给排水管道。由于管道运行时间过长,存在多处渗漏和破损现象,严重影响城市排水能力。为确保城市安全运行,决定采用非开挖修复技术进行改造。

2. 修复方案选择

经过现场勘查和技术论证,最终选择软管内衬修复技术(CIPP)作为主要修复方案。该技术适应性强、质量可靠,且已在该城市多个管道修复项目中取得成功应用。

3. 施工过程

前期准备:收集待检测管道区域内的相关资料,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制定检测方案和修复方案。

管道检测:采用CCTV检测技术对管道进行详查,确定破损位置和程度。

管道预处理:对管道进行清洗、除锈等预处理工作,确保修复材料能够紧密贴合管道内壁。

软管内衬安装:将浸渍树脂的软管从检查井处拉入待修复管道中,用水压或气压将软管涨圆。

树脂固化:注入热水或蒸汽使树脂固化,形成新的管道内壁。

后期检测与验收:采用CCTV检测技术对修复后的管道进行检测,确保修复质量满足要求。

4. 修复效果

经过非开挖修复技术的改造,该城市给排水管道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修复后的管道结构完整、无渗漏现象,过水能力得到了有效恢复。同时,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未造成明显的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问题。

五、技术优势与挑战

1. 技术优势

施工速度快:非开挖修复技术施工周期短,能够快速恢复管道的正常使用功能。

环境影响小:该技术不需要大面积开挖,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噪音、粉尘、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

成本相对较低:与传统开挖修复方法相比,非开挖修复技术能够降低施工成本和维护费用。

适应性强:该技术适用于多种材质和尺寸的管道修复,且能够在复杂环境下进行施工。

2. 技术挑战

材料依赖进口:目前,国内非开挖修复技术所需的部分高端材料仍依赖进口,导致修复成本较高。

技术成熟度不一:虽然非开挖修复技术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但国内部分技术的成熟度仍有待提高。

施工人员技能水平:非开挖修复技术对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

六、评估方法与技术路线

1. 评估方法

给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现场检测、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和专家评审等。现场检测通过CCTV等技术手段对修复后的管道进行检测,评估修复质量。实验室试验则通过对修复材料进行性能测试,确保其满足使用要求。数值模拟则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修复过程进行仿真分析,预测修复效果。专家评审则邀请行业专家对修复方案进行评审和指导,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2. 技术路线

资料收集与现场勘查:收集待检测管道区域内的相关资料,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掌握现场情况。

检测方案制定:根据现场勘查结果,制定详细的检测方案,明确检测方法、检测范围和检测要求。

管道检测与评估:采用现场检测、实验室试验等方法对管道进行检测和评估,确定破损位置和程度。

修复方案制定:根据检测结果和评估报告,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明确修复方法、材料和施工要求。

施工与监测:按照修复方案进行施工,并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后期检测与验收:施工完成后,采用现场检测等方法对修复后的管道进行检测和验收,确保修复质量满足要求。

七、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1. 预期成果

形成一套完整的给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评估体系:该体系将涵盖材料性能、结构完整性、流动性能、耐久性和环境影响等多个方面,为修复技术的选择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提出适用于不同场景的非开挖修复技术方案:根据管道破损情况、材质和尺寸等因素,提出针对性的修复方案,提高修复效果和经济性。

培养一批专业的非开挖修复技术人员:通过培训和实践活动,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储备,为非开挖修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人才保障。

2. 创新点

综合评估体系的构建:首次将材料性能、结构完整性、流动性能、耐久性和环境影响等多个方面纳入非开挖修复技术的评估体系,实现了对修复技术的全面评估。

针对性修复方案的提出:根据不同场景的管道破损情况、材质和尺寸等因素,提出针对性的修复方案,提高了修复效果和经济性。

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现有非开挖修复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修复质量和效率。

八、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第1-3个月):进行文献综述和资料收集,了解国内外给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进行现场勘查和初步检测,确定研究区域和管道破损情况。

第二阶段(第4-6个月):开展实验室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对修复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和分析。同时,制定详细的检测方案和修复方案,并进行专家评审和修改完善。

第三阶段(第7-9个月):按照修复方案进行施工,并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此阶段将重点关注施工质量和安全,确保修复工程按计划顺利进行。同时,将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和解决,确保修复效果满足预期要求。

第四阶段(第10-12个月):施工完成后,采用现场检测等方法对修复后的管道进行检测和验收。此阶段将对修复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结构完整性、流动性能、耐久性等方面。同时,将收集和分析施工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九、结语

给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作为现代城市管道修复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社会意义。本课题将围绕非开挖修复技术的质量评估与应用展开深入研究,旨在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和技术方案,为非开挖修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城市给排水管道系统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非开挖修复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