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探索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8-11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大量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重任。

然而,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和精神品质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缺乏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创新意识,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需要具备工匠精神,即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精神。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方面,本课题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丰富和完善了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为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实践方面,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促进中职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尤其是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日本企业以精益求精的制造工艺和专注执着的工作态度闻名于世,他们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培养,使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国外的研究和实践为我国中职教育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工匠精神受到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职业教育领域,许多学者和专家开始研究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一些中职学校也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尝试将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探索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构建融入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内容

1. 工匠精神与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研究 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探讨工匠精神与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契合点和融合方式。

2. 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 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构建 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构建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

4. 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的实践与验证 选择部分中职学校进行实践试点,验证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根据实践反馈进行调整和完善。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本研究将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通过检索中国知网、Springer、IEEE Xplore等权威数据库,收集整理近五年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重点关注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培养路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深入研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分析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资料进行编码和归类,构建研究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 调查研究法本研究将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开展调查。定量研究方面,设计具有良好信效度的调查问卷,面向中职学校师生、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开展大样本调查,获取工匠精神培养现状的一手数据。质性研究方面,通过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等方式,与行业专家、教育工作者、企业代表等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各方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需求和建议。调查将重点关注当前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培育的薄弱环节、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完善空间等问题,为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3. 案例分析法本研究将精选国内外工匠精神培养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教育案例方面,选取德国"双元制"、日本"匠人教育"等国际经验,以及国内示范性职业院校的特色做法;企业案例方面,选取知名IT企业在员工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成功实践。通过"背景-做法-成效-启示"的分析框架,系统总结案例中的经验做法和可借鉴元素,重点分析工匠精神培养与专业技能训练的融合路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等关键问题,为构建本土化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4. 行动研究法本研究将在合作中职学校开展系统的行动研究。组建由研究者、专业教师、企业导师构成的研究团队,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模式推进实践探索。重点研究:课程体系中工匠精神的融入策略、教学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方法、实训环节中工匠精神的养成路径等。通过教学日志、学生作品、企业反馈等多渠道收集实践证据,及时调整优化培养方案。行动研究将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的有机结合,确保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形成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1-4个月

· 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明确分工。

·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研究现状。

·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调查问卷。

2. 调查研究阶段(5-8个月

· 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培养的现状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3. 方案设计阶段(9-12个月

· 根据调查结果和相关理论研究,构建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

·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4. 实践验证阶段(13-19个月

· 选择部分中职学校进行实践试点,实施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

· 定期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新路径。

5. 总结推广阶段(20-24个月

· 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 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和评估。

· 在中职学校推广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

五、预期成果

1. 研究报告:撰写《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探索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成果,提出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和建议。

2.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中职学校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3. 教学资源:开发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教学案例等,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可行性

本课题的研究以职业教育理论、工匠精神理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知识为基础,国内外已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可供借鉴,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可行性

本课题研究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中职教育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能够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同时,我们将选择部分中职学校进行实践试点,这些学校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实践基地,能够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支持。

(三)资源可行性

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网络资源也非常丰富,能够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资料支持。此外,学校还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能够满足课题研究的实践需求。

七、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 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本课题突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只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局限,将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到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 构建具有中职特色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本课题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适合中职学校的基于工匠精神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 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新模式:本课题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企业的工匠精神和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提供了新的模式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