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政治认同素养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学策略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3-14 浏览次数: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关注点。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政治认同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认同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它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发展以及公民的政治参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高中学生面临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学必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然而,当前高中政治教学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等,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政治认同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策略。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方面,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高中政治教学理论,为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提供更系统的理论支持。在实践方面,通过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二、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深入分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探索在政治认同素养视域下适合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策略。

3. 通过实践验证所提出的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二)研究内容

1. 高中政治教学中政治认同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对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政治认同素养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研究政治认同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以及与高中政治教学的关系,借鉴国内外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构建适合我国高中政治教学的理论框架。

3. 政治认同素养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结合理论研究成果,设计并实施一系列教学策略,如情境教学策略、议题式教学策略、社会实践教学策略等,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4. 教学策略的效果评价与优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对实施教学策略后的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提升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政治认同素养的研究现状和高中政治教学的最新动态,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二)调查研究法

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对高中政治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了解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政治认同素养培养的实际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三)行动研究法

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所提出的教学策略,通过观察、记录、反思等方式,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案例研究法

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高中政治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四、课题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13个月])

1. 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明确分工和职责。

2.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现状和趋势。

3.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工作计划。

(二)调查研究阶段([45个月])

1. 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对高中政治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

2.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明确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政治认同素养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三)理论研究与策略设计阶段([67个月])

1. 深入研究政治认同素养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构建适合高中政治教学的理论框架。

2. 根据理论研究成果,设计政治认同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策略。

(四)实践探索阶段([812个月])

1.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实施所设计的教学策略,开展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

2. 观察和记录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表现,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

(五)效果评价与优化阶段([13个月])

1. 建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对实施教学策略后的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提升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

2. 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总结经验教训。

(六)总结阶段([14个月])

1. 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2. 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相关的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

3. 申请课题结题,接受专家评审。

五、课题预期成果

(一)研究报告

撰写《政治认同素养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学策略研究报告》,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和结论。

(二)论文

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若干篇关于政治认同素养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

(三)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集

整理和编写政治认同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政治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集,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四)教学资源库

建立包含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素材等在内的教学资源库,为高中政治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六、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人员保障

课题研究团队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的高中政治教师和教育科研人员组成,他们在高中政治教学和教育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人员支持。

(二)资料保障

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丰富,能够提供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资料保障。

(三)时间保障

课题研究团队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表,合理安排了研究时间,确保课题研究能够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四)实践保障

课题研究将在多所高中进行教学实践,能够为教学策略的实施和验证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七、课题研究的创新点:面向核心素养的政治教育三维重构

本课题聚焦“新时代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养的实践路径研究”,其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传统思政教学的认知局限与实践瓶颈,在理论建构、教学策略与评价体系三个维度实现系统性、原创性突破,构建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适应立德树人根本需求的思政教育创新范式。

(一)理论创新:构建素养导向的中国特色思政教育理论坐标系

本课题在理论层面实现了从“知识本位”向“价值塑造”的根本性转向,开创性地将政治认同素养作为理论体系的轴心,推动高中政治教学理论从传统认知模式向现代育人范式的结构性跃迁。

1.  理论原点革新:锚定政治认同的核心地位  

    首次系统论证政治认同素养在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的统领价值,明确提出:政治认同不仅是对国情党情的认知认可,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理性信仰与价值皈依。它构成思政教育的灵魂目标,决定着知识传授的方向性与价值引领的有效性。

2.  理论框架重构:创建“四维一体”素养培育模型  

    构建中国特色思政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在于:立足中国政治发展逻辑(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建立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政治社会化理论路径; 将政治认同解构为政权认同(政治体制优越性)、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认同(基本制度生命力)、文化认同(中华文明延续性)四维互动体系;提出“认知奠基→情感浸润→价值内化→行为外显”的四阶培育机制,破解“入脑易、入心难”的思政教育困局。

(二)策略创新:锻造素养落地的三维教学策略链

突破传统思政课堂“概念灌输+案例佐证”的平面化教学模式,创建情境浸润→议题思辨→实践淬炼的立体化策略系统:

1.  情境教学策略(认知场域建构术)  

     三重情境开发:运用VR技术还原重大历史场景(如延安窑洞论战);创设“两会提案模拟”“外交谈判沙盘”等决策场景;设计“社区治理参与”“家庭民主议事”等微观政治实践。  

     认知冲突设计:精心制造价值两难困境(如“经济发展vs生态保护”),引导学生在矛盾辨析中深化制度认同。

2.  社会实践教学策略(行为转化熔炉)  

    打造“三位一体”实践育人闭环:组织政府机构参访(见证制度运行);开展基层治理实习(体验民主协商);实施社会问题解决项目(践行公民责任)。建立“学校社区红色基地”实践资源图谱,确保每学期实践教学不少于40课时。

(三)评价创新:创立政治认同素养的量规观测体系

1.  评价方式突破  

     动态数据采集:开发“政治素养成长电子档案”,自动记录课堂发言、辩论表现、实践参与等过程数据;  

     沉浸式测评:创设政治决策虚拟场景(如“两岸关系危机处理”),观测学生在压力下的价值选择;  

     多主体互评:引入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20%)+社区评价(20%)+自我反思(30%)的复合权重体系。

2.  评价转化机制  

构建“诊断—反馈—提升”动态循环模型:  

     生成个性化《政治认同素养发展雷达图》;智能推送强化学习资源包(如针对“民主认知薄弱”推送基层民主实践案例);建立“政治素养成长导师制”进行定向干预。

创新集成:构建素养培育的生态化系统

本课题的深层创新在于三大体系的有机融合:  

1. 理论体系为素养培育提供价值导航,解决“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  

2. 策略体系创设素养转化路径,破解“如何培养人”的方法困境;  

3. 评价体系建立素养发展标尺,应答“培养效果如何”的质量追问。  

八、课题研究的经费预算

(一)资料收集费用

包括购买图书、期刊、数据库使用权等费用。

(二)调研费用

包括问卷设计、印刷、发放以及访谈等费用。

(三)教学实践费用

包括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活动组织等费用。

(四)成果发表费用

包括论文发表的版面费、研究报告的印刷费等。

(五)其他费用

包括办公用品、交通等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