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基于家校共育视角下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3-12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农村小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农村儿童的全面发展。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家庭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不够紧密,导致农村小学德育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家校共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强调学校和家庭在教育过程中的协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农村小学开展家校共育,对于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将丰富和完善家校共育理论以及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理论。通过深入探讨家校共育视角下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为相关理论的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2. 实践意义 有助于提高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农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加强家校合作,整合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资源,为农村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也为农村小学开展德育教育提供可操作性的策略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立足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实际,聚焦家校共育与德育教育两大关键领域,旨在通过系统研究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实践体系。具体研究目标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 现状诊断与问题剖析本研究将深入考察当前农村小学家校共育与德育教育的基本状况,通过多维度调研全面把握家长教育理念、学校教育实践以及家校互动模式的现实图景。重点分析制约家校协同育人的关键因素,包括家长教育认知偏差、学校教育资源局限、沟通机制不畅等深层次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精准的问题导向。

2. 策略创新与实践探索基于现状诊断结果,研究将致力于探索符合农村教育特点的家校共育德育策略体系。重点关注如何突破时空限制创新家校互动形式,如何因地制宜开发德育资源,如何激发家长参与积极性等核心问题,通过策略创新切实提升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3. 模式构建与机制完善在实践验证的基础上,研究将系统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将明确界定各方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责任边界,设计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范式,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与优势互补。

(二)研究内容

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四个核心内容展开深入探究:

1. 农村家校共育与德育教育现状的多维考察研究将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量化问卷了解家长教育观念与行为特征,质性访谈把握学校教育实践困境,实地观察记录家校互动实况。重点考察家长教育认知水平、学校德育课程实施、家校沟通渠道建设等关键维度,绘制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立体现状图。

2. 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解析从教育生态学和社会资本理论视角,深入分析家校共育对德育成效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重点探讨家庭文化资本与学校德育目标的契合度,家校互动频率与德育效果的关联性,以及不同参与模式下德育影响的差异性,为策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3. 本土化德育策略的系统设计结合农村社会文化特点和学校教育实际,研究将提出分层分类的德育策略体系。包括建立多元化的家校沟通平台,开发生活化的德育活动项目,构建校本化的共育课程体系等具体措施,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家校共育德育实施方案。

4. 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构建在实践验证的基础上,研究将整合形成"三维四体"的家校共育德育模式。"三维"指目标维度、内容维度和方法维度,"四体"包括制度保障体系、活动载体体系、课程资源体系和评价反馈体系。该模式将突出农村教育的适应性特征,强调各方主体的协同配合,为提升德育实效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家校共育和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农村小学家长、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农村小学家校共育和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 行动研究法 在农村小学开展实践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反思和改进,探索基于家校共育视角下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模式。

4. 案例研究法 选取部分农村小学作为案例,对其家校共育和德育教育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参考。

(二)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1-2个月

· 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明确分工。

·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定研究方案。

· 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2. 调查研究阶段(3-4个月

· 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数据和资料。

·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3. 实践研究阶段(5-9个月

·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基于家校共育视角下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和模式。

· 在农村小学开展实践研究,实施德育教育策略和模式。

· 定期对实践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调整和完善策略和模式。

4. 总结阶段(11-12个月

· 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 整理研究成果,形成论文、案例集等。

· 申请课题鉴定和成果推广。

四、预期成果

1. 研究报告 完成《基于家校共育视角下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对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内容、方法、结果等进行全面总结和阐述。

2. 案例集 收集和整理农村小学家校共育和德育教育的成功案例,形成案例集,为农村小学开展德育教育提供实践参考。

3. 家校共育德育教育模式 构建适合农村小学的家校共育德育教育模式,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

五、研究的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创新

1. 家校协同育人新视角本研究突破传统德育研究中学校本位或家庭本位的单一视角,创新性地构建了"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研究框架。通过深入分析农村地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特点及其互动关系,提出了家校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德育新模式。这一视角既关注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家庭教育的奠基功能,还充分考虑农村社区的文化资源,为破解农村小学德育困境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农村特色研究维度区别于以往泛化的德育研究,本研究特别聚焦农村地区的教育实际,深入考察留守儿童、隔代教养等农村特有现象对德育的影响。通过挖掘乡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探索符合农村学生成长规律的家校共育路径,形成了具有鲜明农村特色的德育研究视角,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二)研究内容创新

1. 问题对策一体化研究本研究不仅系统诊断了农村小学德育的现实困境,更创新性地开发了系列解决方案。针对家校沟通不畅问题,设计了"互联网+家访"的新型沟通模式;针对德育资源匮乏问题,探索了"乡土资源德育化"的开发路径;针对教育方法单一问题,构建了"情境-体验-践行"的德育活动体系。这些内容既回应现实问题,又提供可行方案,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2. 策略体系系统构建突破零散对策研究的局限,本研究构建了包含目标协同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活动共育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在内的完整家校共育体系。该体系明确了各方责任分工,设计了具体实施路径,提供了配套支持工具,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小学德育新模式,为同类学校提供了系统参考。

(三)研究方法创新

1. 多元方法综合运用本研究创造性整合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构建理论框架,通过问卷调查把握现状问题,通过行动研究验证解决方案,通过案例分析提炼典型经验。各种方法优势互补,既确保了研究的理论深度,又增强了实践指导价值,形成了方法论上的创新突破。

2. 行动研究特色突出采用"研究-实践-反思-改进"的螺旋式行动研究法,在农村小学真实场景中开展实践探索。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策略,使研究成果更具适切性和实用性。这种扎根实践的研究方法,有效弥合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鸿沟。

3. 典型案例深度开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小学进行追踪研究,通过深度参与观察、系统资料收集、多维分析解读,形成了系列典型个案。这些案例既呈现成功经验,又剖析问题挑战,为理论建构和实践改进提供了鲜活素材,体现了案例研究法的创新应用。

六、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人员保障

课题负责人具有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课题组成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能够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人员保障。

(二)资料保障

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丰富,能够提供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资料支持。

(三)时间保障

课题研究时间安排合理,能够保证课题研究按计划顺利进行。同时,学校将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时间支持,确保课题组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开展研究工作。

(四)经费保障

学校将为课题研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实践研究等方面的费用支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