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下立德树人的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3-16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高中历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传授历史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2017 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为高中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将立德树人融入历史教学,是当前高中历史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在于丰富和完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理论,为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提供理论支持。通过深入研究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实践意义在于指导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历史教学全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明确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的内在联系,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立德树人教学体系。

2. 探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提高历史教学的育人效果。

3. 促进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实施立德树人的能力和水平。

4.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研究内容

1.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的关系研究 深入分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求,探讨其与立德树人的内在逻辑联系,明确历史学科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和价值。

2. 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现状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现状,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立德树人教学策略研究 结合历史教学实际,探索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教学资源开发等。

4. 高中历史教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实施立德树人的能力提升研究 研究如何通过培训、教研活动等方式,提高高中历史教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实施立德树人的能力和水平,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方面。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2. 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 案例研究法 选取部分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总结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落实立德树人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4. 行动研究法 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研究内容和目标,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二)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1-3个月]) 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明确分工;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2. 调查研究阶段([4-6个月]) 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明确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存在的问题。

3. 实践研究阶段([7-12个月])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历史教学实际,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立德树人教学策略和方法;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行动研究,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

4. 总结阶段([13-15个月]) 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本课题以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锚点,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旨归,力求在理论深拓与实践破局的双重维度上取得实质性突破。预期成果体系兼具学术深度、实践广度与推广效度,创新点则聚焦于学科育人的关键瓶颈问题,旨在为新时代历史教育注入强劲动能。

 

(一)预期成果:四位一体,构建研究价值落地转化体系

 

1.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下立德树人的深度实践与研究总报告》

该报告将超越常规的“过程-结果”叙事框架,致力于成为透析历史学科独特育人密码的理论-实践结晶。其核心价值在于:

结构化呈现内在逻辑图景: 系统性阐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与立德树人目标(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修养、责任担当)之间深度融合、相互生成的关系图谱与实现机制,揭示历史教育何以成为培根铸魂不可替代的关键课程。

 

2.  “素养·价值·课堂”系列研究论文

基于扎实研究,计划在历史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若干篇具有理论穿透力与实践启发性的论文,聚焦如下核心议题:

理论建构维度: 如《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立德树人的内在逻辑与实现机理》、《唯物史观教学:高中历史价值引领的基石与路径创新探析》。

实践策略维度: 如《解构与重构:历史关键议题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浸润式培养策略》、《基于真实性情境的历史解释能力培养与价值判断协同发展研究》。

比较与反思维度: 如《从知识传递到价值生成: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范式的深度转型挑战与对策》。

 

3.  《润物·铸魂: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导向立德树人教学经典案例精粹》

该成果绝非普通教案汇编,而是以核心素养与价值目标协同实现为主线、体现高阶思维培养与价值体认深度融合的精品案例集合。其显著特点在于:

主题聚焦与系统覆盖: 覆盖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文化思想、民族关系、外交风云、科技革命等全部核心历史内容主题,并围绕如“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逻辑”、“全球视野下的文明交流互鉴”、“历史人物评价的唯物史观运用”等关键育人点精选案例。

模式提炼与深度解析: 每个案例包含:双目标定位(核心素养侧重点+核心价值培育点)、情境任务设计(如何激发认知冲突与价值思考)、思维进阶脉络(史料解读-多维解释-观点论证-价值反思)、支持性策略(问题链设计、史料组运用、讨论引导术、价值观澄清方法)、教学反思启示(关键育人价值的突破点与难点解析)。案例将成为教师领会如何将宏大“思政”要求转化为具体“教学行动”的桥梁。

 

(二)创新点:三维突破,开辟历史育人实践新境界

 

1.  理论创新:在融合中构建历史教育价值实现的“中国范式” 

本课题的根本性创新在于系统破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之间的理论壁垒与实践断层,首次尝试:

建立结构性联结: 深度解构核心素养五维(尤以唯物史观为统领)与立德树人内涵要求间的逻辑对接点(如时空观念如何服务于国家认同的时空坐标建构、史料实证如何深化求真精神与法治观念、历史解释如何培育辩证思维与价值判断力、家国情怀如何具体外化为责任担当),提出 “素养是价值承载之基,价值是素养升华之魂” 的有机统一观。

创生转化理论模型: 构建 “历史知识理解 → 历史思维能力进阶(实证、解释)→ 历史价值体认(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社会责任与健全人格形成” 的层级递进、交互滋养的历史学科立德树人实践模型,填补历史教学如何具体操作“价值引领”的理论空白。这一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历史教育学话语体系增添核心支柱。

 

2.  实践创新:在深耕中锻造落实立德树人的“历史方案” 

课题将行动研究的扎根特性发挥至深,成果直指实践痛点:

策略体系化与工具箱化: 突破碎片化经验,开发覆盖教学设计(如“双目标叙写模板”、“历史情境价值冲突点设计方法”)、课堂实施(如“复杂历史议题多视角平衡引导术”、“学生历史价值观隐性表达的倾听与回应技巧”)、学习评价(如“基于历史论述的价值立场分析量规”)全流程的系列化、操作指引明确的策略工具库。

育人情境真实化与问题驱动: 强调通过精心设计基于真实或拟真历史矛盾、伦理困境、价值抉择情境的学习任务(如“如何评价闭关锁国?”、“世界反殖民化浪潮中的道路选择”),让学生在批判性探讨、多元证据交锋、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自然形成科学历史观、民族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实现“价值在思辨中生成”,彻底改变简单灌输与标签化教学。

本土资源深度活化: 创新性挖掘利用地方史志、革命文物、改革开放亲历者口述等鲜活本土资源,使其成为连通国家历史宏大叙事与学生生活体验、激发深层情感认同和乡土责任的有效载体。

 

3.  方法创新:在协同中提升历史德育研究的“科学成色”

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高度整合、相互印证、闭环迭代:

文献深研与理论建模先行: 确保实践探索有深厚的学理支撑与清晰方向。

调研问诊精准定位: 通过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案例分析,精准把脉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痛点。

案例开发与行动迭代: 以开发典型课例为抓手,通过“设计-实践-观察-研讨-重构”的多轮行动研究循环,在实践中验证并优化理论模型与教学策略,确保成果源于实践、用于实践、高于实践。

多元证据三角互证: 综合利用教师反思日志、课堂实录分析、学生作品深度分析(反映思维与价值观变化)、专家评议等多源证据进行交叉验证,极大提升研究结论的可信度与实践推广的底气。这种理论指引、调研定位、行动检验、案例承载、证据闭环的研究方法体系,为复杂教育问题的科学性探索提供了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