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的阶梯式实践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7-24 浏览次数: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整本书阅读逐渐受到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开展面临诸多挑战。许多教师缺乏系统的指导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方法不当、阅读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探索一种科学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指导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旨在通过开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的阶梯式实践研究,构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体系。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和综合素养。同时,也能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构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的阶梯式模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能力,制定分层递进的阅读指导目标和方法。

2.探索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

3.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4.总结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实践经验,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内容

1.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开展情况,包括教师的指导方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效果等方面的问题。

2.阶梯式阅读指导模式的构建: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小学阶段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分别制定不同的阅读指导目标和方法。例如,低年级以培养阅读兴趣为主,通过绘本阅读、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阅读世界;中年级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如精读、略读、批注等;高年级则强调阅读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和文学鉴赏。

3.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探索适合不同学段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如阅读前的导读策略、阅读中的指导策略和阅读后的交流分享策略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阅读表现和进步情况。评价内容包括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量、阅读感悟等方面。

三、课题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教育文献和研究成果,了解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4.案例研究法: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参考。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1-6个月

(1) 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明确分工和职责。

(2)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3) 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开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

(4)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2. 实施阶段(7-20个月

(1) 根据调查结果,构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的阶梯式模式。

(2) 按照阶梯式模式,在不同学段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

(3) 探索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

(4) 定期组织课题研讨活动,交流研究进展和经验,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3. 总结阶段(21-22个月

(1) 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学生作品等。

(2) 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和反思,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 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和评估。

(4) 推广课题研究成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四、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撰写《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的阶梯式实践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和成果,提出改进和完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建议和措施。

2.教学案例集:收集和整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教学案例,包括阅读前的导读课、阅读中的指导课和阅读后的交流分享课等,为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范例。

3.学生作品集:展示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创作的读书笔记、读后感、手抄报等作品,体现学生的阅读收获和成长。

4.论文发表:在相关教育期刊上发表课题研究论文,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扩大课题研究的影响力。

五、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团队的可行性

课题研究团队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小学语文教师组成,团队成员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能够承担课题研究的各项任务。同时,团队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协作良好,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研究资源的可行性

学校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此外,学校还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支持,确保课题研究能够顺利进行。

(三)研究时间的可行性

课题研究计划在[具体时长]内完成,研究时间安排合理,各个阶段的任务明确。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利用教学之余的时间开展研究工作,确保课题研究与教学工作两不误。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 阶梯式阅读指导模式的构建  

本课题提出的阶梯式阅读指导模式,是基于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特点的系统化设计。该模式将小学六年划分为低(1-2年级)、中(3-4年级)、高(5-6年级)三个学段,每个学段设置差异化的阅读目标与指导策略。低年级以"兴趣激发"为核心,通过绘本阅读、童谣朗诵等活动培养基础语感和阅读习惯;中年级侧重"能力奠基",引导学生掌握批注法、思维导图等工具,提升文本理解能力;高年级则聚焦"思维深化",通过主题研讨、跨文本比较等任务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化鉴赏力。  

 

这一模式的创新性体现在三方面:  

科学性:严格遵循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确保目标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匹配。例如,低年级学生通过具象化活动(如角色扮演)理解故事,而高年级学生则通过抽象讨论分析文本内涵。  

系统性:构建"目标—内容—评价"闭环,每个学段均配套推荐书目、课型设计和测评工具,形成连贯的培养链条。  

适应性:允许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水平动态调整阶梯进度,例如为阅读能力超前的学生提供"跨阶梯挑战任务",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2. 多样化的阅读指导策略  

为突破传统"教师讲读—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模式,本课题开发了多层次、互动性强的阅读活动体系:

  

1)情境化活动设计  

戏剧化演绎:将《西游记》《草房子》等经典作品改编为课本剧,学生通过角色代入理解人物心理,这种"具身认知"方式显著提升共情能力。  

思辨型讨论:组织"读书辩论会",围绕"哈利·波特是否应该牺牲自己"等议题展开正反交锋,培养学生逻辑表达与多元视角。  

 

2)创造性输出实践  

跨媒介创作: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视觉作品,如为《夏洛的网》设计漫画结局,或录制《昆虫记》科普短视频,实现"读写结合"的深度加工。  

项目式学习:以整本书为蓝本开展拓展研究,如阅读《故宫里的大怪兽》后策划"传统文化守护方案",整合多学科知识。  

 

3)技术赋能的新型课型  

混合式共读:利用智慧平台开展"线上打卡+线下研讨",例如每周发布《小王子》章节任务,学生在线提交语音感悟,课堂聚焦难点探讨。  

虚拟阅读社区:构建班级VR图书馆,学生通过虚拟形象分享读书报告,增强社交化学习体验。  

 

3. 综合素养的整合培养  

本课题突破"为读而读"的狭隘目标,将阅读作为核心素养发展的枢纽工程:  

 

1)思维能力的阶梯训练  

低年级通过"预测故事结局""给角色提建议"等活动培养直觉思维;中年级借助"观点地图""矛盾分析表"等工具发展逻辑思维;高年级则通过"作家风格对比""文化符号解读"等任务锤炼批判性思维。  

 

2)表达与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  

语言输出升级:从复述故事到撰写书评,再到创作微型文学杂志,形成表达能力的三级跳。  

创新孵化机制:设立"奇思妙想箱",鼓励学生基于阅读提出发明创意(如受《海底两万里》启发的潜水器设计),由科学教师协助实现。  

 

3)审美与文化素养的浸润培养  

多维审美体验:通过给诗歌配乐、为散文选插画等活动,将文学美与艺术美融合。  

文化认同建构:在《中国神话故事》阅读中穿插非遗技艺体验,深化传统文化感知。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2.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明确课题研究的各项任务和要求,确保课题研究按照计划有序进行。

3.经费保障:学校将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用于购买图书资料、开展调研活动、举办研讨会议等。

4.培训保障:定期组织课题研究团队成员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