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小学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开发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1-01-07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时期,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阶段。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进行融合教学,已成为当前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然而,目前在小学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融合教学方面,虽然有不少理论探讨,但缺乏系统、深入的案例研究,教学实践中存在融合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开展小学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小学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体系,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融合教学案例的开发和分析,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融合的内在规律和有效模式。

2.实践意义:开发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融合教学案例,为小学英语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和借鉴,促进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和信息素养。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开发一系列小学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融合教学的优质案例,涵盖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2.总结小学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模式和方法,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3.提高小学英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小学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融合教学的现状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小学英语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需求。

2.融合教学案例的开发:根据英语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教学主题,开发一系列融合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

3.融合教学案例的实施与分析: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实施开发的案例,观察教学过程,收集教学数据,分析案例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4.融合教学有效模式和方法的总结:根据案例实施和分析的结果,总结小学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模式和方法,形成研究报告。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融合教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

(二)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小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融合教学的看法、需求和现状,为案例开发提供依据。

(三)案例研究法

选取不同类型的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开发融合教学案例,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施和研究,分析案例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四)行动研究法

在案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逐步完善融合教学案例和教学模式。

四、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1-3个月

1.组建研究团队,明确分工。

2.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和趋势。

3.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开展现状调查。

(二)案例开发阶段(4-8个月

1.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案例开发的主题和内容。

2.开发融合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

3.组织专家对案例进行论证和修改。

(三)案例实施与分析阶段(9-20个月

1.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实施开发的案例,观察教学过程,收集教学数据。

2.对案例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和问题。

3.根据分析结果,对案例进行调整和完善。

(四)总结阶段(21-24个月

1.总结小学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模式和方法,形成研究报告。

2.整理研究资料,撰写论文,进行成果推广。

五、预期成果

(一)研究报告

完成《小学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开发研究报告》,总结融合教学的有效模式和方法,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二)教学案例集

开发一系列小学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融合教学的优质案例,形成教学案例集,供小学英语教师参考和借鉴。

(三)论文

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推广研究成果。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人员条件

研究团队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的小学英语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教育科研人员组成,具备开展本研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资料条件

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丰富,能够提供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

(三)实践条件

研究团队所在学校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和英语教学基础,能够为案例开发和实施提供实践场所。

七、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一)案例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本研究的案例开发创新性地构建了"三维立体式"融合教学案例体系,从学科维度、教学环节维度和发展目标维度实现系统性覆盖。在学科维度上,案例设计突破传统英语教学的单一语言训练模式,探索与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的深度整合策略。例如《Seasons》单元案例中,学生不仅学习季节的英语表达,还通过科学实验记录气温变化(科学融合),创作季节主题水彩画并标注英文说明(美术融合),改编童谣《Four Seasons Song》进行韵律学习(音乐融合),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网络。

在教学环节维度上,案例体系覆盖全流程教学场景,包括预习导学、课堂探究、拓展应用等完整链条。每个环节都设计差异化支持工具:预习阶段提供可调节难度的数字导读卡,课堂阶段运用智能白板实现多模态互动,课后阶段则借助学习分析平台生成个性化练习包。

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案例体系采用梯度化设计框架。低段案例侧重具象化体验,如《My Body》单元通过可触摸的智能贴纸(触碰身体部位会发出英文单词读音)强化感知记忆;高段案例则加强抽象思维训练,如《Environmental Protection》项目中要求学生分析全球变暖数据(数学融合),设计英文环保标语(语文融合),最终完成跨学科提案演讲。

 

(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本研究创新性地采用四维方法论矩阵,将定量与定性、理论与实践研究方法有机整合,形成相互验证的研究闭环。文献研究法不仅用于理论梳理,更创造性地构建"跨学科融合教学要素图谱",系统分析198个国内外案例后提炼出六大关键成功因素:主题相关性、认知适切性、评价多元性等,为后续实践提供理论锚点。

调查研究法实施过程中,开发了"双通道诊断工具":线上问卷聚焦量化分析(如教师对AI技术的接受度测量),线下深度访谈则捕捉质性数据。特别创新的是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法,绘制教师协作教研的关系图谱,发现学科融合中的关键"桥梁人物",为教研组织优化提供依据。调查范围突破教育系统内部,首次纳入家长和社区工作者对跨学科教学的认知数据,全面把握教学改革的社会支持度。

案例研究法采用"解释性构建"范式,精选12个典型融合案例进行毫米级解剖。每个案例分析包含"五维切片":教学设计逻辑切片(逆向设计还是任务驱动)、技术应用深度切片、学生参与模式切片等。创新性地采用"案例克隆法"——将同一案例在不同学校情境中复现,比较实施变异与效果差异,从而提炼普适性规律。

 

(三)成果的实用性  

 

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创新首先体现在"三阶转化"推广体系的构建。初级成果为"即插即用"型案例包,包含详细的操作视频和材料清单,教师可快速上手实施;中级成果提供"适应性改造指南",通过决策树模型帮助教师根据班级特点调整案例难度;高级成果则是"自主设计工具箱",内含主题生成器、跨学科映射表等原创工具,支持教师创造本土化新案例。这种分层输出模式,既满足不同水平教师的需求,又促进教学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成果的创新应用还体现在"教-学-评"一致性框架的突破。研发的嵌入式评价系统实现三大革新:过程性评价方面,开发"融合能力雷达图",实时追踪学生语言能力、跨学科思维、协作素养等维度的发展;表现性评价方面,设计"跨学科作品量规",从知识整合度、创意表现力、英语应用质量等角度评估学生成果;元认知评价方面,创新使用"数字反思日志",学生用语音或绘图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变化,AI系统自动生成成长轨迹报告。

为保障成果落地,创新设计"四维支持生态":建立区域教研共同体,每月开展"融合教学门诊",专家团队现场答疑;开发智能匹配系统,教师输入教学目标后自动推荐适配案例;构建案例众筹平台,教师可上传改编案例并获得学分认证;设立"种子教师"培养计划,通过"理论研修+临床实践+反思发表"的三段式培养,打造本土化专家队伍。

八、课题研究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可能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熟练,影响案例的实施效果。解决办法: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安排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和支持。

(二)教学资源的开发难度较大

融合教学需要开发大量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等,开发难度较大。解决办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制作。

(三)案例实施过程中的干扰因素较多

在案例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教学时间、教学设备、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干扰,影响案例的实施效果。解决办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优化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