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处理好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关系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11-30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往往存在脱节现象,教师通常将两者分开进行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将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写作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如何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处理好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的关系,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选题意义

理论层面上,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语文教学理论,深入探讨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机制,为语文教学提供更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实践层面上,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的有机结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新课程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的关系,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 理论体系的系统构建本研究致力于深入剖析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辩证关系,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构建"读-思-写"三位一体的教学理论框架。重点阐明阅读积累对写作素材的滋养作用、写作实践对阅读深化的促进机制,以及思维发展在读写转化中的桥梁功能,为新课程背景下读写结合教学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

2. 现实问题的精准诊断采用课堂观察、教师访谈、学生问卷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诊断当前语文教学中读写分离的典型表现:阅读教学重内容分析轻表达借鉴、写作指导重技巧训练轻思维培养、读写活动设计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教学理念偏差、课程设计缺陷等成因,为教学改进提供问题导向。

3. 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基于新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要求,研发"四阶十二策"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感知阶段(文本解构策略、写作要素提取策略)、理解阶段(思维可视化策略、写法迁移策略)、内化阶段(创意改写策略、比较鉴赏策略)、应用阶段(情境写作策略、作品互评策略)。针对不同文体(文学类、实用类)和不同学段,提供差异化的实施方案。

4. 实践成效的科学验证在实验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行动研究,通过"前测-干预-后测"的研究设计,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如文本分析、写作测评、课堂观察等),量化评估学生在阅读深度、写作质量、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践反馈持续优化教学模式,最终形成可推广的实施路径和质量标准。

(二)研究内容

1. 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的理论研究

对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两者的概念、特点和教学目标。

探讨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和写作对阅读的深化作用。

2. 当前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现状调查

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教学现状。

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脱节等。

3. 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结合我国语文教学实际,构建适合新课程要求的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探索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等,以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的有机融合。

4. 实践验证与效果评估

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应用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教学。

对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学生的阅读成绩、写作水平、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变化来检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将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ERIC、JSTOR等中英文数据库,全面收集近十年国内外关于读写结合教学的研究文献。重点分析三个领域的研究进展:读写迁移的理论基础、有效教学策略的开发、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绘制研究热点演进图谱,梳理关键理论框架,为本研究提供学术参照。特别关注新课标背景下读写结合教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构建适合我国语文教学特点的读写结合模式奠定基础。

(二)调查研究法

设计"教师-学生-课堂"三位一体的调研方案:教师问卷聚焦读写教学的理念认知和实施难点;学生访谈了解读写学习体验和需求;课堂观察记录读写结合的实施现状。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问卷形式,通过预调查完善工具质量。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揭示当前读写教学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改进空间。

(三)行动研究法

采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研究模式,在实验班级开展三轮行动研究。首轮重点探索读写结合的基本路径,次轮优化不同文体的教学策略,末轮完善评价反馈机制。通过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效果评估、反思改进的研究流程,收集学生作品、教学日志、课堂录像等过程性资料。建立教师研究共同体,定期开展课例研讨,促进教学行为的持续性改进。

(四)案例分析法

选取典型教学案例进行深度研究,涵盖文学类文本(如小说、诗歌)和实用类文本(如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每个案例分析包含四个维度:教学设计(读写目标设定)、课堂实施(师生互动实录)、学习成果(学生作品分析)、教学反思(经验教训总结)。通过跨案例比较,提炼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和实施要点,形成可迁移的教学智慧。

四、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1-3个月

1. 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明确分工。

2.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

3. 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为调查研究做准备。

(二)调查研究阶段(4-6个月

1. 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活动,收集语文教师和学生对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的看法和建议。

2. 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明确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构建阶段(7-9个月

1. 结合调查研究结果和相关理论,构建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 组织课题组成员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讨论和修改,确保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四)实践验证阶段(10-20个月

1. 在选定的学校和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应用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教学。

2. 定期对教学实践进行观察和评估,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策略。

(五)总结阶段(21-24个月

1. 对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研究成果。

2.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形成研究论文,推广研究成果。

五、预期成果

(一)研究报告

本研究将形成《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系统呈现三大研究成果:一是构建"输入-内化-输出"的读写结合理论模型,阐明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的互动机制;二是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读写结合教学实施框架,包括目标设定、活动设计、评价反馈等完整环节;三是提出针对不同文体、不同学段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建议。报告将特别关注思维发展与语言表达的协同培养路径,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专业指导。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

创新设计"三阶九环"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积累阶段(通过群文阅读拓宽视野)、转化阶段(运用思维工具促进理解内化)、创作阶段(在真实情境中实践表达)。配套开发"读写策略工具箱",包含文本分析模板、写作支架卡、评价量规等实用工具,形成可操作、可推广的教学实施方案。该模式经过严格的课堂验证,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读写转化能力。

(三)教学案例集

精选汇编《语文读写结合优秀教学案例集》,涵盖三大类案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展示读写目标的系统规划)、单篇课文教学案例(呈现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专题活动案例(如"名著导读与创意写作")。每个案例包含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学生作品、教师反思等完整要素,通过二维码关联多媒体资源,为教师提供立体化的教学参考。案例集将体现城乡不同学校的适应性实施方案,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求。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基础

国内外关于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的研究已经了丰富的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也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实践基础

课题组成员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关于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的实践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三)资源保障

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支持,包括图书资料、网络资源、教学设备等。同时学校还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团队保障

课题研究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研究经验,能够形成优势互补。团队成员之间合作紧密,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