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提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地理实践力是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实践力要求学生具备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考察、实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然而,在传统地理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户外考察活动作为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标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实施价值。
本课题旨在设计科学合理的户外考察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户外考察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际地理现象相结合,加深对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同时,户外考察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地理教学方法、推动地理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设计出一套符合新课标要求、具有可操作性的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户外考察活动方案。
2.通过实施户外考察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包括观察能力、调查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3.探索在户外考察活动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
1.新课标下地理实践力的内涵与要求研究 深入解读新课标中地理实践力的相关内容,明确地理实践力的构成要素和培养目标,为户外考察活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户外考察活动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研究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探讨户外考察活动的设计原则,如科学性、趣味性、安全性等,并研究设计户外考察活动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不同地理主题的户外考察活动方案设计 根据地理课程内容,设计不同主题的户外考察活动方案,如地形地貌考察、气候气象考察、生态环境考察等,并对每个方案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流程和活动评价进行详细规划。
4.户外考察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策略与评价方法研究 研究在户外考察活动实施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在户外考察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1.文献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地理实践力培养和户外考察活动设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2.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地理实践力培养和户外考察活动的认知、需求和意见,为活动设计提供实际依据。
3.案例分析法 选取国内外成功的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户外考察活动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经验和做法,为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4.行动研究法 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户外考察活动,并对活动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和反思,不断调整和完善活动方案和教学策略。
1.准备阶段(第1-2个月)
(1)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明确分工。
(2)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3)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研究。
2. 设计阶段(第3-4个月)
(1)根据调查结果和理论研究,确定户外考察活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2)设计不同地理主题的户外考察活动方案。
3. 实施阶段(第5-10个月)
(1)选择合适的班级和地点,实施户外考察活动。
(2)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收集活动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和资料。
4. 总结阶段(第11-12个月)
(1)对活动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详细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结果,总结在新课标下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户外考察活动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2.户外考察活动方案集 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不同地理主题的户外考察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流程、活动评价等内容。
3.教学案例与论文 整理在户外考察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案例,撰写相关论文,分享在地理实践力培养和户外考察活动设计方面的教学心得和研究体会。
新课标为地理实践力培养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国内外相关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同时,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户外考察活动的教育价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校在地理教学中已经开展了一些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教师团队具备丰富的地理教学经验和组织实践活动的能力,能够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学校周边具有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如山脉、河流、湖泊、农田等,为户外考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此外,学校还拥有必要的教学设备和资源,能够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
1. 活动设计的创新性
本课题在活动设计层面实现了三大突破,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首先,在主题选择上,突破传统教材局限,开发了"三维联动"的主题生成机制:以课标要求的核心概念为经线,以地方特色资源为纬线,以学生真实生活问题为纵线,构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贴近学生经验的实践活动体系。例如设计"城市微气候考察"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建筑密度与热岛效应的关系,将地理原理学习与城市环境问题解决有机结合。
在形式创新上,研究提出了"四维融合"的活动设计框架:融合实地观测、情境模拟、技术体验和艺术表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激活学生的多元智能。特别注重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如在古迹考察中通过AR重现历史地貌变迁,使抽象的地理过程可视化、可感知。这种多模态的活动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户外教学中"走马观花"的浅表化问题。
在实施路径上创新性地采用"双师协同"模式,即地理教师与相关学科教师共同设计并带队考察,在"湿地生态系统"考察中,地理教师讲解地貌形成,生物教师分析物种分布,实现知识的跨界融合。同时开发了"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资源整合机制,邀请家长志愿者参与安全管理,联系社区提供实践场地,形成教育合力。
2. 教学策略的创新性
本课题在教学策略上构建了"一体两翼三阶"的创新体系,以深度体验为主体,以技术赋能和跨界融合为两翼,按照准备-实施-拓展三个阶段设计差异化策略。在准备阶段,采用"反向设计"思维,先确定期望学生达到的实践素养目标,再逆向规划考察任务和教学支架。如设计"商业区位调查"项目时,首先明确学生应掌握的中心地理论应用能力,然后设计店铺分布调查表、顾客访谈提纲等工具,确保活动有的放矢。
实施阶段重点创新了四种教学策略:一是"问题链导学",通过设置环环相扣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思考;二是"分布式认知",将复杂任务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分配给不同小组,最后通过拼图式汇报整合集体智慧;三是"认知学徒制",邀请城市规划师、环境工程师等专业人士现场示范专业观察方法,如地质锤使用、土壤剖面分析等;四是"数字叙事",要求学生用短视频记录考察发现,配以地理术语解说,培养数字化表达能力。
3. 评价方法的创新性
本课题构建了"三维九项四体"的立体化评价体系,从素养维度、过程维度和主体维度进行全面考量。在评价指标设计上,突破传统侧重知识再现的局限,创新性地融入"问题敏感度""方案创新性""合作效能感"等核心素养指标,如通过观察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意外现象时的反应,评估其地理探究意识的形成程度。
过程性评价工具的开发是本课题的重要创新。设计使用了"地理实践成长档案袋",收录学生的考察方案设计稿、实地记录手稿、数据整理表、反思日记等全过程资料,通过文本分析追踪其思维发展轨迹。开发"实践能力增量雷达图",从工具使用、空间定位、现象解释等八个维度进行前后测对比,直观展示学生进步。特别创新的是"行为编码评价系统",通过视频分析学生在考察中的典型行为,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素养发展证据。
终结性评价呈现方式上,研究突破了传统分数报告的局限,创新设计"地理实践力认证证书",采用描述性语言详细说明学生达到的能力水平及典型表现。如"能独立设计完整的微型区域调查方案,数据收集方法科学,分析结论具有现实指导价值"等,使评价结果更具指导性和激励性。
1.安全问题 户外考察活动涉及到学生的外出活动,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如交通安全、自然环境安全等。
2.活动组织与协调问题 户外考察活动需要协调多个方面的资源和人员,如学校、家长、交通部门等,活动组织难度较大。
3.学生参与度问题 部分学生可能对户外考察活动缺乏兴趣,参与度不高,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
4.教学资源不足问题 开展户外考察活动需要一定的教学资源支持,如教学设备、资料等,可能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1.安全问题解决措施 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人员,确保活动的安全进行。
2.活动组织与协调问题解决措施 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与学校、家长、交通部门等的联系与合作,提前做好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工作。
3.学生参与度问题解决措施 优化活动设计,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4.教学资源不足问题解决措施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同时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如与相关机构合作、申请教学资源经费等,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