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高中语文课本编入了大量古诗词,这些极具代表性的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枯燥、淡化意境、忽视想象等,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旨在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课本编入了大量古诗词,这些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在任教学校的高一年级4个文科班进行的调查显示,喜欢上古诗词课的学生仅占21%;认为现阶段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占36%和1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如何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索适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改善当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从而建立高效课堂。
1. 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研究过程,既是一个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特点、本质和规律认识的过程,也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更新过程。本研究有助于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语文教师,在充分理解目前语文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理解和实践正确的语文知识观、学习观、师生观、教学观、教育评论观、教育管理观,引导社会、家长正确评价课堂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
2. 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通过研究,建立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从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师生关系的改善入手,并通过有效的机制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引导教师诊断、反思教学行为,始终遵循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教学工作宗旨,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1. 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教学枯燥、淡化意境、忽视想象等问题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2. 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索:包括运用导学案、注重诵读、通过想象再现情境、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对比同类诗词等方面的教学策略。
3. 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评估:通过教学实践,评估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兴趣、鉴赏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教育教学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态度和学习效果,以及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为制定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3. 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所探索的教学策略,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通过教学实践检验策略的有效性。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提供参考。
在导学案中要求学生查找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设置与所学作品相关的诗句与作品,使学生加强诗词文化的积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设计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及示例,如意象分析、比较阅读等,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初步了解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从而提高诗词的感悟能力。教学流程在学案中要清晰体现,让学生在课前就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导学案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师要具体安排好任务,比如每个小组负责的问题、小组中的成员负责的问题,分工必须明确,这样合作起来才能有效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熟知学生的特长,把合适的问题分配给合适的学生,让学生增强自信。集体备课要多做几种方案,文理生学习可能有不同特点,因此文理科的学案要有所区别,学习程度好的班和稍差的班也要有所区别,对课堂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要尽可能考虑到。教师要提高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并没能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到古典诗词的文字美、情感美、精神美。在讲授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很复杂的感情,有对英雄人物的仰慕,有对历史风云更改的慨叹,有对当朝统治者愤懑,有为国献身的豪情,有壮志难酬的苦闷,这些感情学生都可以在朗读过程中区别、体味。而且,只有富有感情地朗诵诗句,经过反复诵读,学生才可能用心灵感悟诗词,这样所取得的效果不是灌输式的讲解可以达到的。
如讲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教师让学生细读“急风”“淡酒”“飞雁”“落花”“梧桐”“细雨”等感受诗人所用的意象,在脑海中勾画出一幅充满凄清悲凉气氛的画面,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诗人亡国、思念、悼亡、漂泊的悲苦心境。教师还请了一位绘画能力很强的同学现场在黑板上画了这样场景的一幅画,以这种直观的形式表现在学生的面前,更加深了学生对这些意象的理解。通过情境教学加深学生对诗词的感受,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使语文古诗词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播放音乐:播放一些和古诗词有关的典雅柔美的音乐,通过音乐渲染鉴赏氛围,烘托古诗意境,使学生进一步领悟诗歌情怀。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播放宋祖英演唱版本,通过宋祖英慷慨激昂的唱腔体会宋词豪放派的风格。音乐也是一种语言,能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诗词的意境中,使其对诗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 展示音像资料: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不仅可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音像资料,还可将学生置于审美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感官得到有效的刺激,从而在优美的词句中激起他们强烈的审美欲望,再运用多媒体将图、声、色与古诗词表达的意境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会得到不一般的感受。如李白的《蜀道难》中对艰险的蜀道的描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以将蜀道险峻风光图片制作成简短幻灯片进行播放,引领学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让学生用心感受充满奇幻诡异色彩的蜀道景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而且能感叹作者简单几句便能营造如此强烈的视觉效果,从而使文字加深对学生的吸引力。
比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都是经典诗句,同属送别题材,但是用了不同的意象加以表现,这样的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类题材的深入研究,了解不同意象所营造的不同气氛和作者想传递的不同的思想感情。或者不同作者使用同一种意象却抒发不同的情感也可以作为对比,如李清照前期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和后期“满地黄花堆积”等诗句,通过对比分析,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明确成员分工。
2.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研究课题和方向。
3.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1. 按照研究方案,开展教学实践,运用所探索的教学策略进行古诗词教学。
2. 定期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和记录,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学习成果。
3. 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研讨和交流,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对古诗词教学的兴趣、态度和学习效果的变化情况。
1. 整理和分析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和资料,总结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
2.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
3. 组织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和推广活动,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
1. 形成一套适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体系,包括导学案设计、诵读教学、情境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比教学等方面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流程。
2. 撰写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报告,详细阐述研究背景、目的、方法、过程、成果和结论等内容,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3. 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4. 课题研究成果在学校或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应用,推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改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