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2-03-25 浏览次数: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是语文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理解轻阅读熏陶的问题,导致学生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弱。当前小学生课内外阅读存在以下问题:

1. 课外阅读数量极少: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生,父母多外出打工,由祖辈照管,课外阅读条件有限,部分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为零。

2. 课外阅读质量难以保证:书籍来源单一,学生常受言情、武侠小说、网络小说等影响,真正有益的书籍较少。

3. 外来影响严重:农村学生上街打电子游戏、回家看电视现象普遍,阅读兴趣较低。

4. 阅读时间不足:各科老师占用时间严重,学生阅读时间所剩无几。

这些问题导致作文水平难以提升,教学质量受影响。因此,研究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课题研究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据研究统计,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形成需以200万字的阅读量为底线。

、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运用系统论观点,从科学认知角度切入,研究小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内在联系,建立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的方法体系,优化学生阅读行为,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目标包括:

1. 探索课内外阅读教学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以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为中心,课外阅读赏析为基本点,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框架,研究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途径。

2. 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在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实践中,培植学生热爱母语、尊重母语的情感,营造书香氛围,让孩子与好书为友,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用阅读填充心灵,让孩子充满智慧。

(二)研究内容

1. 课内外阅读指导课的有效指导

(1) 探究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提高课内阅读实效。

(2) 探究易于操作且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使课外阅读指导落到实处。

1. 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衔接和和谐发展:探索课内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

3. 学生差异的关注与资源整合:对学校、家庭和个人阅读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整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课内外阅读。

4. 情感激励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情感激励体系,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课外阅读兴趣。

5. 阅读评价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阅读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购买有关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课题研究。

2.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对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进行细致调查,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3. 实验研究法:对课题组编写的课外阅读校本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探索教材的科学性、适应性和操作性,评估和测量教材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作用,利用教材开展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实验。

4. 访谈法:通过访谈了解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看法和建议,为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预期研究成果

1.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现状的深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全面了解当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策略的设计与实验研究:设计并实验验证课内外阅读整合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策略的效果评价:通过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评价整合策略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效果。

4. 相关教学策略的总结和提出:总结出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和方法。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世界阅读日,标志着阅读已走进全世界人们的心灵。近年来,世界各国掀起了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重视学生阅读教育的研究。例如:

1. 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规定儿童每天有一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

2. 意大利教育部长在1995年4月宣布了促进学生阅读计划。

3. 韩国发行了世界阅读日邮票,以推动青少年阅读。

4. 新加坡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和中学阶段,对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相对较少。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南明教育创办者、新港实验学校校长智渊对儿童阅读原理进行了解读和海量阅读的实施;课海量阅读的创始人兴娥教师以及被授予中国北派名师的河南省灵宝市特级教师建超提出的课增量阅读,都为本次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1. 深入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中小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深远影响,不仅聚焦于阅读能力本身的提升,更着重分析其对听讲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以及研究性学习能力等多维度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系统揭示语文阅读与其他学科能力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机制,阐明阅读教学如何通过培养信息提取、逻辑思维、批判性思考等核心素养,为数学、科学、社会等学科的学习奠定认知基础。研究将特别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探索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能力培养的阶段性规律,为构建学科融合的教育生态提供理论支撑。

2. 系统研究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向学习实践转化的创新路径,重点探索如何将阅读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策略。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三个维度,提出将阅读教学与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的实施方案。研究将深入分析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的协同效应,探讨如何通过建立阅读-思考-实践的良性循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整合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要求,构建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学习能力发展模型,为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中关于转变学习方式的要求提供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框架。研究还将关注数字化环境下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新途径。

(二)实践价值

1. 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如何通过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课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存在僵化、空泛、无序、低效等问题,亟需构建一个系统科学的阅读教学体系。通过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的有机结合,采用主题式、项目式等创新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更能培养其深度思考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阅读学习的困境。

2. 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深远意义不仅限于语文学科本身。研究表明,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础支撑。通过跨学科阅读活动的开展,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逻辑分析、知识迁移等综合学习能力。这既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又能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真正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最佳平衡点。

3. 从更长远的教育视角来看,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承载着培养终身学习者的重要使命。通过系统化的阅读训练,学生不仅能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更能形成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良好的思维习惯。这种能力的培养将辐射到家庭、校园乃至整个社会,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当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就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贯穿人生的全过程,这正是现代教育的终极追求。

、研究实施计划

(一)准备阶段

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2. 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文献研究。

3. 设计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

(二)调查阶段

1. 发放问卷调查表,收集数据。

2. 开展访谈,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看法和建议。

3. 分析调查数据,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三)实验阶段

1. 设计课内外阅读整合策略,编写课外阅读校本教材。

2. 在实验班级中实施整合策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3. 定期观察和记录实验效果,调整优化策略。

(四)总结阶段

1. 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效果。

2. 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

3. 组织专家评审,完善研究成果。

、结论

深入研究课内外阅读对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影响后,我们发现阅读能力与多种学习能力间的关联规律,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构建情感激励体系,我们成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解决了阅读中的问题,提高了各学科学习能力,并找到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点,培养了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思维习惯。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情感激励体系,惠及更多学生,并拓展研究领域,探索课内外阅读在其他学科的应用,以期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