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指向综合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生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7-03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涵盖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多个领域,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相互关系,以及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忽视学生综合思维培养等问题,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难以形成系统的地理思维能力。因此,如何构建生动课堂,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成为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本研究有助于丰富高中地理教学理论,为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培养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对生动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深入探讨综合思维培养的内在机制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体系。

2. 实践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生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为高中地理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推动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构建综合思维导向的地理教学模式本研究致力于开发一套以综合思维培养为核心的高中地理生动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将突破传统教学局限,通过创新教学设计,系统整合地理要素关联分析、时空综合思考和区域认知等关键能力培养,形成可操作、可推广的教学范式,为地理核心素养落地提供实践路径。

2. 探索思维培养的有效教学策略重点研究在生动课堂情境下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实施策略。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开发系列教学策略工具箱,包括情境创设策略、问题链设计策略、思维可视化策略等,帮助教师精准把握综合思维培养的关键节点,实现思维训练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

3. 提升学生学习品质与思维水平通过生动课堂实践,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改善课堂参与质量。着重培养学生要素关联、时空演变、区域差异等方面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视角综合分析现实问题,提升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

4.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革新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推动教师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行为转变。通过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实施水平,培养一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扎实专业素养的地理教师队伍,为深化地理教学改革提供人才支撑。

(二)研究内容

1. 综合思维培养现状调研开展多维度实证调研,运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全面诊断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培养的现状。重点分析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运用、学生学习表现、评价反馈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现实依据。调研将覆盖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2. 生动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地理学科特性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四维一体的生动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以真实情境导入,通过递进式问题链驱动,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探究,最后通过结构化反思促进思维升华。研究将细化模式的操作流程、实施要点和注意事项,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3. 思维培养策略体系开发系统研究各类教学策略在综合思维培养中的应用效果。重点开发问题导向教学策略,设计具有思维梯度的"问题链";完善案例教学策略,精选典型区域案例;优化小组合作策略,创新任务设计与评价机制;探索地理实验策略,开发简易可行的实验方案。研究将明确各类策略的适用条件、操作规范和预期效果。

4. 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构建多元立体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个维度。过程性评价侧重课堂观察量表开发,关注学生思维过程表现;结果性评价注重思维成果测评,设计综合思维评价量规。评价体系将体现发展性理念,既关注思维能力的提升轨迹,也为教学改进提供诊断依据。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和生动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3. 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4. 案例研究法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二)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1-3个月组建研究团队,明确分工。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学习。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开展现状调查。

2. 实施阶段(4-8个月根据现状调查结果,构建指向综合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生动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在生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策略和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应用和验证。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价。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总结经验,调整研究方案。

3. 总结阶段(9-12个月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撰写研究报告。整理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形成教学成果集。申请成果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四、预期研究成果

1. 研究报告撰写《指向综合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生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报告》,总结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2.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构建指向综合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生动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在生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3. 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整理一系列典型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研究的可行性

(一)研究的创新点

1. 教学模式创新构建以综合思维培养为核心的高中地理生动课堂教学模式,将综合思维培养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有机统一。

2. 教学方法创新探索多种适合生动课堂教学和综合思维培养的教学方法,如地理实验、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评价体系创新建立以综合思维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的可行性

1. 理论基础可行本研究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为指导,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2. 研究条件可行学校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设施和研究条件,如地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同时学校也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六、研究的预期困难与解决措施

(一)预期困难

1. 教学时间分配的挑战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密集,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又要开展生动课堂的各类探究活动,时间分配存在现实矛盾。特别是区域地理教学和人文地理模块,往往需要大量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容易造成教学进度滞后。

2. 教师专业转型的阻力部分资深教师长期形成的讲授式教学习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对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接受度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对综合思维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准确把握培养要点;对生动课堂的组织形式缺乏经验,课堂调控能力不足;对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3. 评价体系构建的复杂性综合思维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存在三大难点:一是思维过程的内隐性,难以直接观察和测量;二是思维品质的多维性,包括要素关联能力、时空综合能力、区域认知能力等多个方面;三是思维发展的渐进性,需要长期跟踪评估。

(二)解决措施

1. 创新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效率实施"双线并行"的教学策略:一方面优化知识结构,提炼教学主线,突出重点难点;另一方面将思维训练融入知识教学,实现"知识获取"与"思维发展"的协同推进。具体措施包括:开发模块化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精炼重组;设计阶梯式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课外学习时空。通过教学设计的系统优化,从根本上解决时间不足的问题。

2.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立"理论引领-实践指导-反思提升"的教师培养机制。组织专题培训,深入解读综合思维的内涵与培养路径;开展课例研究,通过"设计-实施-反思-改进"的循环提升教学能力;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经验分享与问题研讨。特别注重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师徒结对"等方式实现经验传承。

3. 开发多维动态评价工具构建"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课堂表现,开发观察量表记录学生的思维参与度;阶段性评价侧重思维成果,设计情境化任务考察综合应用能力;发展性评价追踪成长轨迹,建立电子档案袋记录思维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