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不仅难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基于高中数学新课改视角,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与当前教学情况不相符。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和点拨,通过开展探究性活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提升。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能体现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性与多变性,凭借开放性的数学理念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值得高中数学教师研究与应用。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数学教育提出了全方位变革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注重学生数学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更多与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点,旨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提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然而,传统高中数学作业设计弊端明显,形式单一,大多局限于书面作业,以解答题、计算题等为主,缺乏多样性,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师通常按统一标准布置作业,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导致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吃不了”。同时,传统作业过于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重复练习,与实际生活联系甚少,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无法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和价值。
1. 提升教学质量:合理作业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精心设计的作业围绕教学目标,覆盖知识点。分层作业根据学生能力提供适宜任务,让各层次学生充分锻炼。此外,作业设计还能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结合,通过实践作业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应用能力与学习积极性。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数学作业设计作用重大。丰富形式(如探究性、开放性作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小组合作作业可增强学生合作与团队协作能力;设计有挑战性且适度的作业,能让学生在完成中培养意志品质,树立正确学习态度与价值观。
3. 推动教育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能够为教育改革提供实践参考,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推动高中数学教育朝着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方向发展。
知识的辨析与建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解读教材内容,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出新的概念,且建构与教学同步进行,学生的学习是探索性、研究性、理解性的过程。知识反映的对象来自客观世界,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统一。人们只有了解知识的产生、形成及发展过程,才能感悟知识的内在本质,将知识接收于主观意识中,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建构。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需要通过知识的辨析教学来完成。辨析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新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对一些具体事例进行是非判断,可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知识的本质,避免对知识的客观内容产生主观曲解,建构更完整的知识体系,为知识的应用做好铺垫。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数学教学遵循新的教学理念,尽管高中数学教师可以主观地接受这些新的教学理念,但许多教师仍觉得传统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上更适用,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保守,缺乏必要的创新,继续使用不再适合当前教学需求的旧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数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科研紧密联系,渗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数学的结合,让数学创造了更多的社会价值。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工农业生产、科研均和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卫星飞行、轨道优选法等均受数学规律的影响,这些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保证,也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但在应试教育下,学生过于看重分数,无法调动学习的热情。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成为知识的主人。
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利用创设情境提升教学质量。情境创设要科学严谨,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如“指数函数”教学中,教师可联系生活,问学生是否吃过拉面,探讨拉面师傅对折面条次数、拉面根数与长度关系;结合已学函数概念、性质及幂函数图象性质,引导学生从函数观点分析《物种入侵——澳大利亚的野兔》中兔子对数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并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通过导入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指数函数模型背景,激发探究兴趣,培养用数学观点理解现实问题及将生活实例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用高中数学的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的教学追求。为了实现这一教学追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体验、真实操作、真实应用的过程中形成数学应用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将任务教学模式用于数学课程中,通过布置任务驱动学生综合探究,锻炼其综合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任务,如让学生规划一次家庭旅行的预算,包括交通费用、住宿费用、餐饮费用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合理的预算方案。通过这样的任务,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还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文化源自于对数学理论、思维、模型等的具体应用和理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构建数学文化培养的方式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例如,在讲解几何知识时,可以介绍欧几里得几何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几何学的起源和发展,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文化活动,如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 形式多样化:要改变传统作业形式单一状况,设计多样化作业,包括书面、实践、探究性、开放性作业等。书面作业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实践作业促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如测操场面积、算家庭用电量;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如探究函数图象性质;开放性作业激发学生想象力,如设计数学游戏、编写数学故事。
2. 内容针对性:依据学生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设计分层作业。对基础薄弱者,布置基础巩固型作业,助其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对能力强者,提供拓展探究型作业,激发思维、挖掘潜力。如讲完函数知识,为前者布置函数求值、图象绘制作业,为后者布置函数综合应用、模型建立作业。
3. 联系实际生活:作业内容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广泛应用。例如,可以设计一些与购物、理财、交通等相关的数学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让学生制定一个购物预算计划,计算在不同商场购买同一商品的最优方案;让学生分析家庭的收支情况,制定合理的理财计划等。
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的教育文献、教学案例和研究报告,了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高中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数学探究活动的兴趣、态度和需求,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3. 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参考。
1. 准备阶段
(1)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分工。
(2) 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 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1. 调查阶段
(1) 发放问卷,对高中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
(2) 回收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3) 根据调查结果,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重点。
3. 实践阶段
(1) 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按照设计原则和实践策略进行教学活动。
(2)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调整教学策略。
(3) 收集教学案例和学生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
4. 总结阶段
(1) 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2) 组织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会,展示研究成果。
(3) 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1. 形成一套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包括教学设计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等。
2. 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在省级以上教育期刊上发表。
1. 开发一系列高中数学探究活动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如教学设计、课件、作业等,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2.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学校的数学考试和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 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数学教师。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本研究,旨在探索一套适合高中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研究过程中,我将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严格按照研究步骤进行,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相信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全体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本课题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为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