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8-01 浏览次数:

摘要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双减”政策作为重要措施,旨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设计存在作业量过多、重复性高、缺乏实效性等问题。本研究聚焦于“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创新,探讨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创新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双减”政策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重新审视优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作业安排。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观念的重要平台,其作业设计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然而,当前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作业存在诸多问题,与当前教育理念要求相去甚远。

(二)研究意义

1. 减轻学生负担“双减”政策旨在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长期以来,中小学生面临大量课内外作业和考试压力,影响了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优化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减少作业量,可降低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2. 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教师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道德与法治课作业以质取胜,减少机械、重复性作业,更多侧重于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3. 培养综合素养:融入跨学科元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更加全面和深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公民素养、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部分学者关注到“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的重要性,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研究多集中在作业量、作业形式等方面,缺乏系统性、深入性的创新策略探讨。例如,对于如何将跨学科元素融入作业设计、如何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开放性的作业等问题,研究还不够充分。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教育作业设计方面有一些先进的理念和实践。例如,强调作业的实践性和个性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国家会设计项目式作业、实践类作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但国外的研究成果不能直接照搬到我国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实际进行借鉴和创新。

(三)研究趋势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对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创新性和实效性。未来的研究可能会更加关注作业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作业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作业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等方面。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分析现存问题:深入了解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如作业形式单一、与课堂教学内容衔接不紧密、脱离生活实际等。

2. 提出创新策略:结合“双减”政策要求,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的创新策略,包括跨学科作业设计、生活实践性作业设计、分层作业设计等。

3.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

1.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优化设计的意义

(1) 减轻负担:减少课堂作业和考试次数,降低学生课后负担,使学生有更多时间投入其他学科或兴趣爱好。

(2) 提升质量:作业以质取胜,融入跨学科元素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全面深入学习。例如,与历史、语文、地理等学科结合探讨道德和法治问题,或通过实地参观了解法律实施和司法运行过程。

2. 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的现存问题

(1) 形式单一:多采用传统书面作业形式,限制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深入理解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2) 衔接不紧: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缺乏紧密衔接,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运用能力不足,削弱学习动机和成效。

(3) 脱离实际:普遍存在脱离生活实际、实践性不足的问题,使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无法有效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的优化措施

(1) 跨学科设计:利用互联网资源、虚拟仿真环境、在线学习平台等,设计互动性强、可视化程度高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多个学科领域中探索道德与法治的多维度内容。例如,以“尊重自由平等”一课为例,设计信息收集类作业,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主题的信息。

(2) 生活实践设计:布置生活实践性的作业内容,增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如开展《在社会中成长》教学时,布置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走入社区、儿童福利院等,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社会责任感。

(3) 分层作业设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借助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动画等,丰富作业形式。例如,让学生观看法治新闻视频后撰写评论。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双减”政策和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师生对作业设计创新的期望和需求。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作业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提出创新策略提供实践依据。

4. 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创新作业设计策略,通过实践不断调整和完善,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评估创新策略的有效性。

(二)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第1-3个月)

(1) 组建研究团队,明确分工。

(2) 查阅文献,确定研究框架和方法。

(3) 设计问卷和调查方案。

2. 调查阶段(第4-6个月)

(1) 发放问卷,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

(2) 收集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选取典型学校和班级进行实地观察和访谈。

3. 分析阶段(第7-10个月)

(1) 对调查数据和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当前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2) 结合“双减”政策要求和教育理论,提出作业设计的创新策略。

4. 实践阶段(第11-22个月)

(1) 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创新作业设计策略,选择部分班级进行试点。

(2) 定期收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调整和完善作业设计。

5. 总结阶段(第23-25个月)

(1) 对实践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创新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 撰写研究报告,提出改进建议和推广应用的价值。

五、研究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一)研究预期成果

1. 研究报告:形成《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研究报告,详细阐述研究背景、意义、方法、结果和结论。

2. 作业设计案例集:整理和汇编一系列创新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案例,为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3. 论文发表:在相关教育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推广研究成果。

(二)研究创新点

1. 跨学科融合: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历史、社会学、政治等学科密切结合,设计跨学科的作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2. 生活实践导向:强调作业的生活实践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地调研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个性化分层设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借助多媒体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丰富作业形式,提高作业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六、研究保障与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保障

1. 团队保障:研究团队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组成,能够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2. 学校支持:得到所在学校的支持和配合,为研究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和资源。

3. 专家指导:邀请教育专家作为顾问,对研究进行指导和把关,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可行性分析

1. 政策支持“双减”政策的实施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

2. 实践基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创新作业设计来改进,研究具有现实需求和实践基础。

3. 方法可行: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能够全面、深入地开展研究。

七、结论

预期通过本研究的深入开展与实施,将探索出一种基于“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优化设计方案,该方案不仅能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研究还将揭示出个性化分层设计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研究过程中,通过实证数据分析和实践案例展示,将系统阐述新型作业设计模式在改善学生学业表现、增强学习体验、增进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实际成效。研究团队将密切关注并适时调整优化策略,确保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普适性。最终,本研究将形成一套可供推广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优化设计策略及操作指南,为一线教师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参考范本,助力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