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能力培养的关联性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1-08-08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素养的两大支柱,其教学质量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的发展。然而,通过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长期处于割裂状态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种割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目标上,阅读教学往往局限于文本表层信息的获取和基础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文本写作特色的深度挖掘;写作教学则多聚焦于应试技巧的训练,缺乏对阅读积累的有效转化。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先阅读后写作"的线性教学模式,未能建立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导致学生在写作时难以有效调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储备。再次,在评价体系方面,现有的教学评价往往将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分开考核,这种评价导向进一步强化了读写分离的教学现状。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来看,本研究将系统构建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理论框架,深入揭示阅读与写作能力发展的内在关联机制,为语文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通过探索读写转化的认知心理过程,可以丰富语文学习理论的研究内容,为学科教学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从实践层面而言,本研究将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和方法,为一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参考。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改变当前读写分离的教学现状,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读写结合的实践探索,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其深度思维品质,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建构意义的转变,最终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此外,本研究的开展还将对语文教材编写、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建立科学的读写结合评价体系,可以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语文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将为国民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旨在通过系统研究构建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体系,实现以下三个层面的研究目标:

1. 理论机制层面:深入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能力培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揭示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之间的内在转化规律,构建"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双向互动理论模型。

2. 实践创新层面: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开发出一系列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与方法,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体系,为一线教师提供实践指导。

3. 素养提升层面:通过优化读写教学过程,切实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其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

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课题将从以下四个维度开展深入研究:

1. 现状调研与问题诊断: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获取初中语文读写教学的总体情况;运用课堂观察法记录典型教学案例;开展深度访谈了解教师教学理念与实践困惑。重点分析当前读写分离现象及其成因,为后续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2. 关联机制与理论基础: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系统分析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具体包括:文本阅读对写作素材库构建的作用机制;经典文本对写作范式形成的影响规律;深度阅读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促进作用;写作实践对阅读理解的反哺效应等,构建读写融合的理论框架。

3. 模式创新与方法探索:研发"三位一体"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课前导读激趣-课中深度对话-课后创意表达。创新设计系列教学方法:文本解构与仿写训练、群文阅读与比较写作、主题阅读与创意写作、跨媒介阅读与多元表达等。通过行动研究不断优化完善,形成可推广的实践方案。

4. 评价体系与效果验证:构建多维度的读写融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阅读深度、写作频度等)和结果性评价(文本理解力、表达创造力等)。开发科学的测评工具,采用前后测对比、个案追踪等方法,验证教学效果,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将系统梳理近十年国内外关于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要文献资料,包括教育政策文件、课程标准解读、学术专著、核心期刊论文等。重点分析三个方面的文献内容:一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内在关联性研究,包括读写转换机制、读写迁移理论等;二是国内外读写结合教学的成功经验与典型案例;三是新媒体时代读写教学的新特点与新趋势。通过文献的批判性分析与整合,构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明确研究方向,避免重复研究,同时为本课题的创新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

(二)调查研究法

本研究将采用多元化的调查手段,全面把握当前初中语文读写教学的现状。在问卷调查方面,将设计针对教师和学生的两套问卷,内容涵盖读写教学时间分配、教学方法运用、学习效果评价等维度。在课堂观察方面,将制定详细的观察量表,重点记录教师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施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及教学效果等。在教师访谈方面,将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形式,深入了解教师对读写结合教学的认识、实践经验和困惑。通过三角互证的方式,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研究提供扎实的实证基础。

(三)行动研究法

本研究将遵循"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研究模式,在真实的语文课堂中开展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研究团队将与一线教师合作,共同设计并实施系列读写结合课例,如名著导读与文学创作、新闻阅读与时评写作、古诗鉴赏与仿写创作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课堂录像、学生作品分析、教学日志等方式收集过程性数据,定期开展教学反思与研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逐步优化教学模式。通过多轮行动研究,探索出适合不同学情、不同文本类型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形成可推广的教学范式。

(四)案例研究法

本研究将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读写结合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案例选择将考虑以下维度:不同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的教学案例;不同课型(教读课、自读课、活动课等)的教学案例;不同层级学校(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等)的教学案例。对每个典型案例,将从教学设计、实施过程、教学效果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采用Nvivo等质性分析软件对案例资料进行编码和归类,提炼出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典型问题,为构建读写结合教学理论提供丰富的实践依据。同时,通过跨案例分析,寻找共性规律和个性特点,增强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

四、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1-4个月

1. 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明确成员分工。

2.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现状,确定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案。

3. 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等研究工具。

(二)调查研究阶段(5-10个月

1. 开展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2.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全面了解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现状。

(三)实践研究阶段(11-20个月

1. 根据调查结果和相关理论,探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教学实验,对所探索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验证和完善。

3. 定期对教学实验进行总结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阶段(21-24个月

1. 对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2. 整理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形成课题研究档案。

3. 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和评估。

五、预期成果

(一)研究报告

撰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能力培养的关联性研究》研究报告,全面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成果,总结研究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二)教学案例集

收集和整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典型教学案例,编写教学案例集,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和借鉴。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人员保障

课题研究团队成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能够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二)资料保障

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教育文献资料,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和信息,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资料支持。

(三)时间保障

课题研究时间安排合理,各个阶段的任务明确,能够保证研究工作按照计划有序进行。同时,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保障,确保研究人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题研究中。

(四)经费保障

学校将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用于资料收集、调研、教学实验等方面的费用支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