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护理观强调护理活动以“人为中心”,要求护士具备多元化角色,不仅要有专业的护理技能,还需满足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需求。《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也明确提出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然而,目前我国中职护理教育在人文关怀素养培育方面存在不足,护理人文课程单一、多样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
1. 提升护理水平:人文关怀素养的培育有助于护理专业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未来的护理工作中,学生每天要接触患者及其家属,工作烦琐。若不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职业素质,容易产生工作压力和情绪问题。通过人文关怀素养培育,学生能学会调节状态,更好地对接患者,有效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2. 推动护理专业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辅相成,在护理行业发展中,人文素质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推进并落实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使其能更好、更加主动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提升专业素养,进一步推动护理专业的稳定发展。
3. 促进护生成才:德才兼备是推动行业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对于护理行业来说,护理人员的德主要体现在医德及情操方面。人文关怀素养培育可以促使护理专业学生稳定发展,顺利成才,成为具有高尚医德情操和高超护理能力的优秀护理人才。
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将社会学、心理学、沟通与交流、信息学、文化安全、统计学等作为公共基础课程,人文学科内容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美国、德国的人文学科占课程总学时的20% - 25%,涉及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律、管理与领导、艺术、表演、历史、地理、家庭等内容。这些国家的护理课程设置经验为我国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我国中专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结构基本上按公共基础课(占20%)、医学基础课(占35%)、护理专业课(占45%)划分。其中护理专业课中属人文课程的有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人际与沟通,护理人文课程单一、多样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虽然已有部分研究提出要增加人文课程比重、改革教学方法等,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课程融入策略。
本课题旨在探究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的课程融入策略,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教育环境等措施,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使其在未来的护理工作中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1. 中职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 提升护理水平的基石:我国大型医院招聘的护理人员多来自对口专业院校,学生在学校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与培训,但对人格教育、品质教育或素质教育缺乏系统组织。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其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学会调节状态,更好地对接患者,从而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2) 护理专业发展的动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辅相成,在护理行业发展中,人文素质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深化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识,提升其专业素养,推动护理专业的稳定发展。
(3) 护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德才兼备是推动行业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护理人员的德主要体现在医德及情操方面,人文关怀素养培育可以促使学生稳定发展,顺利成才,成为具有高尚医德情操和高超护理能力的优秀护理人才。
2. 护理专业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
(1) 明确人文素质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师要结合时代发展特色转变教学模式,明确服务行业发展特色和护理中心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加深对人文素养重要意义的认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工作技能与人文素养教学并进,增加人文课程教学课时数量,将人文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引进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等学科,确保学生在人文思想和艺术观念方面获得全面成长。
(2) 转变教学设计思路:传统的课堂教育大多以课程内容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讲授与灌输,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在人文课程教育改革中,应充分体现学生课堂主导的地位,关注学生的感受能力,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例如,除传统授课形式外,增加视听教材,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情景;组织学生参加戏剧表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投入到情景中体验情感,加深印象;布置暑期或寒假作业,鼓励学生到医院见习,采访优秀的临床工作的护士或典型的临床患者,写成见习日记或调查研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到敬老院献爱心,或走进社区宣传医学护理知识等。
(3) 人文课程设置改革:目前我国中专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中护理人文课程单一、多样性不足。建议增加人文课程的课时,在不削减专业课课时基础上,适当增加白天课时,晚自修改成两节课或三节课的微型课;增加人文课程种类,除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人际与沟通外,增加伦理学、卫生法律法规、精神病护理、营养与膳食、护士人文修养、宗教基本知识、音乐欣赏、戏剧欣赏、美术基础等课程,各中专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将人文课程分成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课可通过晚修的微课堂或讲座形式进行。
(4) 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隐形课程存在于校园各种情境中,如学校精神、教师品行、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园环境、讲座、社会实践等。学校应该努力营造一个良好人文教育环境,如通过学校的文化艺术节,设置“护理文化”主题,鼓励学生以话剧表演、海报比赛、主题作文比赛等形式参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熏陶。
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素养的现状和需求,以及教师对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的看法和建议,为课程融入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3. 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学中实施课程融入策略,通过不断实践、反思和调整,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课程融入策略的推广提供参考。
1. 准备阶段(第1-2个月)
(1) 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明确分工。
(2)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
(3)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2. 调查阶段(第3-4个月)
(1) 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2) 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学生人文关怀素养的现状和需求,以及教师对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的看法和建议。
(3)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3. 实施阶段(第5-10个月)
(1)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课程融入策略,包括人文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环境营造等方面。
(2) 在实际教学中实施课程融入策略,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研讨,确保策略的有效实施。
(3) 定期对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4. 总结阶段(第11-12个月)
(1) 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和数据。
(2)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总结研究成果和经验。
(3) 组织课题鉴定和验收,推广研究成果。
1. 课题研究报告:详细阐述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的课程融入策略的研究过程、方法和结果,为中职护理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2. 论文: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介绍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提高课题研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教学方案和资源:制定一套适合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包括课程大纲、教案、课件、教学视频等,为教师教学提供支持。
1. 课程融入策略的创新:本课题提出将人文关怀素养培育全面融入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中,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教育环境等措施,实现人文关怀素养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 教育理念的创新: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真实的患者,并通过实际操作和虚拟场景的模拟训练,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关爱之心,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关怀意识。
3. 评估体系的创新:设计一套综合评估体系,结合具体的护理实践场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品质进行量化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组织专业的指导老师或者临床导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反馈指导,确保学生的人文关怀品质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职护理教育的理论体系,推动护理教育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拓展。同时,我们将积极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其他中职护理专业教育中,以促进该领域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在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研究领域,针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的课程融入策略进行持续的完善和优化。具体包括:根据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开发更多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案例、实训项目等;与相关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实地调研和临床实训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真实的实践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