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龙城区公皋村河道治理工程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11-12 浏览次数: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向县域及乡村延伸,龙城区周边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配套工业企业(如小型加工厂、食品作坊)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数量逐年增加,加上村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率不足,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养殖污水与生活污水通过地表径流或地下渗透汇入公皋村河道,叠加农业生产中过量化肥、农药随雨水冲刷形成的面源污染,共同加剧了河道环境承载压力,导致污染问题愈发严峻。

作为龙城区东部乡村重要的地表水资源载体,公皋村河道不仅承担着沿岸 2000 余亩农田的灌溉任务,为当地玉米、蔬菜等农作物生长提供关键水源,其水质还直接影响周边 3 个村落近 800 名村民的生活用水安全(部分村民仍依赖河道支流井水),同时在调节区域小气候、保障下游城镇生态用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受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双重影响,公皋村河道生态系统持续退化:一方面,村民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废料,导致河道淤积严重,部分河段河床抬高近 1 米,行洪能力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污染物长期累积使水体溶解氧含量骤降,夏季频繁出现黑臭现象,鱼类、水生昆虫等生物数量锐减,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且过度开发(如无序采砂、沿岸违建)进一步破坏了河道自然形态与滨岸植被,导致河道生态功能濒临丧失,全面治理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索龙城区公皋村河道治理的关键问题,包括河道生态破坏的原因、河道生态系统的评估方法、河道生态修复的技术和方法以及河道生态治理的管理机制等。通过对公皋村河道治理的研究,为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实现河道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内容

(一)河道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

对龙城区公皋村河道生态破坏原因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深入了解各类污染源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影响。具体包括:

1. 工业污染:调查周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情况,分析其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如重金属超标、化学物质污染等。

2.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农业活动中化肥、农药的使用情况,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对河道的污染,探讨其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

3. 生活污水排放:分析公皋村居民生活污水排放现状,包括污水收集和处理情况,评估其对河道水质的贡献。

4. 河道开发过度:考察河道周边开发建设活动,如填埋、改道等,分析其对河道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二)河道生态系统的评估方法研究

建立科学合理的龙城区公皋村河道生态系统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水质、水生态、岸线生态和河道形态等因素,定量化评估河道生态系统的状况。具体指标包括:

1. 水质指标:如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反映河道水体的污染程度。

2. 水生态指标:包括水生生物种类、数量、多样性指数等,评估河道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3. 岸线生态指标:考察岸线植被覆盖度、湿地面积、岸线稳定性等,反映岸线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4. 河道形态指标:如河道宽度、深度、弯曲度等,评估河道形态的自然性和稳定性。

(三)河道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

研究适用于龙城区公皋村河道的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和方法,以及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具体包括:

1. 湿地修复:通过建设人工湿地,利用湿地的净化功能,改善河道水质。研究湿地的类型、规模、植物配置等关键因素。

2. 植被恢复:在河道岸线和水域种植适宜的水生和陆生植物,提高植被覆盖度,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植物种类的选择、种植密度和养护管理等技术。

3. 水生物多样性重建:通过投放适宜的水生生物,如鱼类、贝类等,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投放的种类、数量和时间等关键问题。

4. 河道底泥处理:针对河道底泥污染问题,研究底泥的疏浚、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减少底泥对河道水质的二次污染。

(四)河道生态治理管理机制研究

探讨龙城区公皋村河道生态治理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建立有效的跨部门、跨地域协作机制,加强河道生态治理的组织和管理,提高治理的效能和效果。具体包括:

1. 管理体制研究:分析现有河道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如建立统一的河道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

2. 政策法规研究:研究国家和地方有关河道生态治理的政策法规,分析其在公皋村河道治理中的适用性和不足,提出完善政策法规的建议。

3. 跨部门协作机制研究:探讨如何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跨部门协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河道生态治理工作。

4. 公众参与机制研究:研究如何提高公众对河道生态治理的认识和参与度,建立公众参与的渠道和平台,如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设立公众监督热线等。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野外调查、实地观测、实验室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全面深入地开展龙城区公皋村河道生态治理的研究。具体方法如下:

1. 文献研究: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有关河道生态治理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2. 野外调查:对龙城区公皋村河道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河道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收集相关数据和样本。

3. 实地观测:在河道关键位置设置观测点,定期观测水质、水生态、岸线生态和河道形态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4. 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水样、底泥样和生物样进行实验室分析,测定各项指标的含量和浓度,为河道生态系统评估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

1. 深入了解河道生态破坏原因:通过对龙城区公皋村河道生态破坏原因的调研和分析,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2. 建立科学合理的河道生态系统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水质、水生态、岸线生态和河道形态等因素,为河道生态状况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3. 研究河道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和方法:针对公皋村河道的实际情况,研究适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4. 探讨河道生态治理的管理机制和政策法规:提出改进方案和措施,建立有效的跨部门、跨地域协作机制,加强河道生态治理的组织和管理。

六、研究计划

本研究计划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第1—2个月)

对龙城区公皋村河道生态破坏原因进行调研和分析,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案。

(二)第二阶段(第3-4个月)

建立河道生态系统评估指标体系,对公皋村河道进行生态状况评估,确定河道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三)第三阶段(第5-9个月)

研究河道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和方法,设计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方案,包括湿地修复、植被恢复、水生物多样性重建等。

(四)第四阶段(第10-13个月)

探讨河道生态治理的管理机制和政策法规,提出改进方案和措施,建立跨部门、跨地域协作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

(五)第五阶段(第14-15个月)

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进行成果鉴定和推广应用。

七、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聚焦龙城区公皋村河道生态治理的现实需求,通过实地勘察、数据监测与技术论证,为当地河道治理提供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方案支撑,从根本上破解当前河道面临的淤积严重、水质恶化、生态功能退化等核心问题,为河道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保护与修复筑牢基础。研究过程中,将重点针对河道污染来源(如周边农田面源污染、村落生活污水排放、畜禽养殖废水渗透等)开展精准溯源,结合水文动力学、生态学原理,研发适配公皋村河道特征的治理技术(如生态浮床净化系统、微生物水质改良技术、滨岸植被缓冲带构建方案),既能有效提升治理效能与长期效果,又能从源头减少污染物入河量,逐步改善河道水体透明度、溶解氧含量等关键水质指标,推动水环境质量从 “达标” 向 “优良” 跨越。

同时,研究将同步关注生态链修复,通过投放适宜本地水域的水生生物(如滤食性鱼类、底栖生物)、种植乡土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重建河道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恢复河道的自净能力与生态服务功能,进而改善沿岸村落的人居环境——不仅能消除河道黑臭现象带来的感官污染,还能打造 “水清、岸绿、景美” 的滨水空间,为村民提供休闲游憩的新场所,提升生活幸福感与获得感。此外,考虑到辽西北地区农村河道普遍存在 “污染类型相似、治理资源有限、技术应用断层” 的共性问题,本研究形成的治理模式(如低成本生态修复技术组合、村民参与式治理机制)将为周边县区(如北票市、建平县)的类似河道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助力区域内河道生态治理工作从 “单点突破” 转向 “整体推进”,推动农村水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