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基于“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的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9-03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学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中,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产教融合”理念也逐渐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它强调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将“课程思政 + 产教融合”引入中学课程教学改革,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提升中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探索。

(二)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上,本研究有助于丰富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体系,拓展“课程思政”和“产教融合”的应用领域,为中学教育教学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实践意义方面,通过将“课程思政 + 产教融合”融入中学课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推动中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立足于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旨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思政+产教融合"中学课程教学新范式。通过系统研究,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教学改革模式。研究致力于提升中学课程教学的育人实效,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二)研究内容

1. “课程思政 + 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研究:深入分析“课程思政”和“产教融合”的内涵、理论依据和发展趋势,探讨两者在中学课程教学中的融合点和应用价值。

2. 中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中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思政 + 产教融合”的认知和需求。

3. 基于“课程思政 + 产教融合”的中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构建:结合中学教育的特点和需求,构建基于“课程思政 + 产教融合”的中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包括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评价的改革等方面。

4. “课程思政 + 产教融合”在中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选择部分中学进行教学实践,验证基于“课程思政 + 产教融合”的中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总结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5. 基于“课程思政 + 产教融合”的中学课程教学改革保障机制研究:探讨建立保障“课程思政 + 产教融合”中学课程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机制,包括政策支持、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保障等方面。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课程思政”、“产教融合”和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中学课程教学现状、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思政 + 产教融合”的认知和需求,为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3. 案例研究法:选择部分中学进行案例研究,深入分析基于“课程思政 + 产教融合”的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提供实践参考。

4. 行动研究法:在部分中学开展教学实践,根据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案,不断完善基于“课程思政 + 产教融合”的中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二)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1-2个月

组建研究团队,明确分工。

查阅相关文献,确定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案。

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2. 调查研究阶段(3-4个月

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中学课程教学现状、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思政 + 产教融合”的认知和需求等方面的数据。

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3. 模式构建阶段(5-6个月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结合中学教育的特点和需求,构建基于“课程思政 + 产教融合”的中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邀请专家对改革模式进行论证和完善。

4. 实践应用阶段(7-10个月

选择部分中学进行教学实践,实施基于“课程思政 + 产教融合”的中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定期对实践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5. 总结阶段(11-12个月

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分析基于“课程思政 + 产教融合”的中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提出推广建议。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一)预期成果

1. 研究报告将系统整理并撰写《基于"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的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报告》,全面呈现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实施效果及经验总结。报告将深入分析改革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案,为同类研究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

2. 教学改革模式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思政+产教融合"中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该模式将明确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完善等关键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案,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改革框架。

3. 教学案例集精选并汇编具有示范价值的教学实践案例,涵盖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典型教学设计。每个案例将详细呈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的策略,以及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路径,为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提供直观参考。

(二)创新点

1. 理念创新突破传统中学教育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分离的局限,创造性提出"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的双重育人理念。该理念强调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价值引领,在实践教学中强化职业素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2. 模式创新首创适用于中学阶段的"三维一体"教学改革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学、产业实践需求三个维度深度融合。该模式创新性地设计了"目标协同-内容重构-方法创新-评价多元"的实施路径,为中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范式。

3. 实践创新通过实证研究探索"课程思政+产教融合"在中学教育中的落地策略,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学科特色的实践方法。这些方法既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技巧,也包括校企协同育人的具体实施策略,为中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五、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基础可行

“课程思政”和“产教融合”的相关理论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国内外在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将“课程思政 + 产教融合”应用于中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实践经验可行

职业教育领域在“产教融合”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部分中学也课程思政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实践经验为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三)团队力量可行

研究团队成员在中学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能够保证研究的顺利开展。

(四)资源保障可行

学校为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支持和教学资源保障,能够满足研究过程中的调查研究、教学实践等方面的需求。

六、的可能困难与解决措施

(一)可能困难

1. 教师专业能力不足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难以准确把握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点,在教学设计中容易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同时,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在产教融合环节的指导能力有待提升。

2. 教学改革阻力较大中学阶段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考试评价导向明显。教师在实施教学改革时,既要保证教学进度,又要创新教学方法,工作压力显著增加。部分教师可能因担心影响教学效果而持观望态度,改革推进面临阻力。

3. 校企合作机制不畅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和合作机制,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安排等方面存在认知差异。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合作内容流于表面,难以形成深度协同育人模式。

4.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关注知识掌握和考试成绩,难以全面反映"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缺乏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

(二)解决措施

1.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系统化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专家讲座、示范课观摩、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和产教融合水平。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经验分享与案例积累,帮助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

2. 优化教学管理机制科学调整教学安排,为教学改革预留必要的实施空间。建立激励机制,将教学改革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同时加强过程指导,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

3.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方式,明确各方权责。创新合作形式,开发校企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 完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包含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职业素养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引入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主体。开发科学的评价工具,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准确,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