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策略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2-20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各种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文化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道德规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实效的必然要求。

(二)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方面,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体系,为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路。通过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的价值和作用,能够进一步明确课程的文化内涵和育人目标。

实践意义方面,本研究旨在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指导。这有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构建传统文化与课程融合的理论框架本研究致力于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法治思想与课程目标的契合点。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仁爱""诚信""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关系,构建"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素养培育"三位一体的理论模型,为课程教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 开发多元化的课程融合实施策略研究将重点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系统路径,形成"内容重构-方法创新-评价改革"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内容层面,开发基于传统文化资源的课程案例库;在方法层面,创新情境体验、价值辨析等教学策略;在评价层面,构建融合文化理解与价值认同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策略创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统一。

3. 提升课程育人实效与文化传承效果通过教学实践验证融合策略的有效性,重点考察三个方面的成效:一是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理解和情感认同程度;二是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道德判断力和法治素养的提升作用;三是文化传承与课程育人目标的协同实现效果。研究成果将为深化课程改革、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实践范例。

(二)研究内容

1. 传统文化与课程标准的关联研究系统分析《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点,重点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内容与课程"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建立传统文化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映射框架,为教学实施提供内容依据。

2. 传统文化融入的路径探索研究三种主要融入路径:一是直接融入,将传统文化经典篇章、历史典故等作为教学素材;二是间接融入,将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现代案例分析和价值讨论中;三是拓展融入,通过主题活动、实践体验等方式延伸课堂教学。针对七年级"成长的节拍"、八年级"社会生活讲道德"、九年级"建设法治中国"等不同模块,开发差异化的融入策略。

3. 教学策略的创新研究重点开发四种特色教学策略:情境体验策略,通过传统礼仪实践、文化场景再现等活动深化情感体验;价值辨析策略,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对话中形成价值判断;故事教学策略,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叙事资源进行价值引导;项目学习策略,设计文化传承主题的探究任务,培养综合素养。研究这些策略在不同教学环节的应用要点和实施效果。

4. 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建立"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评价框架,开发传统文化理解水平量表、价值认同观察量表等测评工具。创新评价方式,如文化作品创作、传统礼仪展示、价值辩论等表现性评价,实现评价过程的育人价值。研究评价结果的应用策略,为教学改进和学生发展提供依据。

5. 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研究调查分析教师在传统文化素养和融合教学能力方面的现状与需求,设计"文化底蕴+教学能力"双提升的培训体系。开发教师研修课程资源包,包含传统文化解读指南、优秀教学案例、活动设计模板等,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创新。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2. 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融入策略提供依据。

3. 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策略,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检验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4. 案例研究法: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1-2个月

确定研究课题,组建研究团队。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

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为现状调查做准备。

2. 调查阶段(3-5个月

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情况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明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 策略制定阶段(6-7个月

根据调查结果和相关理论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策略。

组织专家对策略进行论证和修改,确保策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 实践阶段(8-13个月

选取部分初中学校作为实验对象,实施所制定的融入策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定期对实践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5. 总结阶段(14-15个月

对实践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整理研究成果,形成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方案等,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一)成果

1. 系统性研究报告本研究将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策略研究报告》,全面呈现研究的理论基础、实践探索和成果总结。报告将系统阐述传统文化与课程融合的理论框架、实施路径、评价方法和保障机制,深入分析不同年级、不同教学主题的融合策略。报告还将包含区域推进建议和学校实施指南,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助力传统文化教育的常态化实施。

2. 实用性教学资源库开发系列化的教学支持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模板库,提供不同课型的融合教学设计范例;多媒体课件集,整合传统文化视听素材和互动活动设计;教学案例汇编,精选典型课例并附专家点评;学生活动手册,设计文化体验和实践任务。资源库采用模块化设计,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灵活组合使用,为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提供便捷支持。

(二)创新点

1. 理论体系的创新建构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三维一体"的传统文化课程融合理论模型。"三维"指价值维度(传统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内容维度(传统文化资源与课程知识体系的整合)、方法维度(传统教化智慧与现代教学策略的结合);"一体"指以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格的整体发展为根本目标。该模型为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引。

2. 实施策略的系统创新研究开发了"四阶十二策"的融合实施策略体系。"四阶"指感知理解、价值认同、行为养成、文化创新四个渐进阶段;"十二策"包括经典诵读、情境体验、古今对话等十二种具体策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差异化应用。策略设计注重知行合一,通过"认知-体验-反思-践行"的完整过程,促进传统文化的内化与外化,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范式。

3. 实践路径的突破创新研究开创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双线融合路径。课内通过主题教学、学科渗透等方式实现常态化融入;课外通过社团活动、研学实践等途径拓展教育空间。线上建设传统文化数字馆,提供云端学习资源;线下打造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沉浸式育人氛围。这种立体化的实施路径,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多元、有效。

五、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研究团队的可行性

本研究团队成员熟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研究和了解,具备开展本研究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研究资源的可行性

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源,为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文献支持。同时,学校还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网络平台,为教学实践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研究时间的可行性

本研究计划时间安排合理,各个阶段的任务明确,能够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