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校毕业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职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升级导致就业需求发生变化,传统就业指导模式难以满足毕业生需求。同时,职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工作经验、对就业认知不足、就业观念存在偏差、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等。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职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将就业价值观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职校期间,学生不仅需要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通过融合就业价值观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能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全面地发展自己,实现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
2.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就业是学生职校生活的重要转折点,思想政治教育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更好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3. 推动学校教育管理创新:将就业价值观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使教育管理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指导,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助于缓解职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国内对高校就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逐渐增多,但针对职校的研究相对较少。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层面,探讨了就业指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指出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例如,有研究提出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分析,阐述高校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还有研究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就业指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对于职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具体模式和实施策略,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较为重视学生的职业指导和思想道德教育,但研究重点多集中在职业规划、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对于就业价值观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不过,国外在职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的理念,对我国职校开展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探索适合职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职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职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包括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的表现,如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劳务市场中存在性别歧视、院校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同步、毕业生初次参加工作不适应等问题。
2. 职校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1) 自我评估与职业定位能力:通过自我评估,分析职业方向、职业发展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可通过重组知识体系来提高就业能力。
(2) 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掌握好学校内学习的基础知识,如英语专业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专业必修课程等;通过实习等方式,提高适应社会、进入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强化操作、组织、思考、决判、表达、管理以及交流等能力。
(3) 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使其在求职时面对激烈竞争保持平稳、积极的心态。
3. 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 深化就业认知:思政教育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当下就业情况的认知,包括对个人职业的认知、就业的具体环境以及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认知。目前职校毕业生对就业认识存在高估自身能力、低估就业压力等错误认识,通过思政教育活动可提高学生自我认识。
(2) 树立正确就业观:思政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纠正学生因自我要求和对外部环境要求偏高而产生的错误观念。
(3) 培养职业道德:思政教育对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好处,可增强学生的个人意识,使学生养成好的就业行为和优良的职业操守。
(4) 培养健康心理素质:思政教育对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可健全学生心理成长,帮助学生应对走入社会后的各种影响因素。
4. 就业价值观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
(1) 转变人才培养思路:学校应把学生的初次就业和终身就业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树立人才培养意识,因材施教,让学生对目前的专业前景、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等有所认识,以积极的心态去选择职业,顺应时代变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2) 就业教育为职业生涯打基础:就业教育应具有可持续性,本着指导学生终身就业的原则,从学生职业生涯出发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长远发展,指导学生选择终身事业。
(3) 创新完善思政教育工作配置:改革和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推进职业规划工作。以学生就业规划为根本目标,借助各种教学方式、工具引导学生就业,系统地建立学生职业规划体系,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一起;加强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培养,摸清就业规划的规律,鼓励学生考取就业相关证书。
(4) 多元化融合实现途径:多元化、全方位、广渠道地实现就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建设“思政择业”的教学体系,有意识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健全就业管理机制和择业帮扶机制,组建好的领导班子来开展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的工作。
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就业价值观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案例分析法:选取部分职校作为案例,分析其在就业价值观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
3.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职校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就业观念、就业需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和需求等情况,为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4. 访谈法:与职校教师、就业指导人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职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看法和建议。
1. 准备阶段(第1—3个月):确定研究课题,组建研究团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和调查问卷。
2. 调查阶段(第4-6个月):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职校毕业生、教师、就业指导人员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相关信息和意见。
3. 分析阶段(第7-9个月):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合案例分析,总结职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 探索阶段(第10-15个月):根据分析结果,探索适合职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模式,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和建议。
5. 总结阶段(第16-18个月):撰写研究报告,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1. 形成一套适合职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模式和实施策略。
2. 撰写一篇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为职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提升课题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1. 研究视角创新:本研究聚焦于职校毕业生这一特定群体,探讨就业价值观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模式,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2. 融合模式创新:提出多元化、全方位、广渠道的融合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设“思政择业”的教学体系,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3. 实施策略创新:从转变人才培养思路、就业教育为职业生涯打基础、创新完善思政教育工作配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为职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确保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源,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料支持。同时,研究团队将通过网络、实地调研等方式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
合理安排研究时间,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确保课题研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学校将为课题研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资料收集、调查问卷印刷、访谈交通费用等方面,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及职校就业现状调研发现,职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存在功利化、短视化倾向,影响其长远职业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正确价值观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职校虽开展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但二者融合不足,存在“两张皮”现象。探索二者融合模式迫在眉睫。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融合模式,将思政教育贯穿就业价值观引导全过程,提升职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职业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就业,同时为职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与参考,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