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读、析、联”三步法在提升数学审题能力中的实践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1-09 浏览次数: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需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数学生在审题方面存在困难,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解题结果。数学审题能力涵盖对题目的阅读、理解、分析、推理等综合能力,良好的审题能力能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条件、找到重要信息、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匹配,从而准确快速地解决数学问题。但小学阶段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审题时易因马虎粗心出错,所以提升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迫在眉睫。同时,当前教学中很少有老师关注学生审题时的思考过程,忽略审题能力的提升,且广大一线教师探索的培养策略仍不够完善。

二、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目的

通过“读、析、联”三步法,能有效且高效地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读”即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数学问题;“析”是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推理,挖掘题目深意、获取关键信息;“联”则帮助学生找出正确有效的解题方法,实现解题能力的进阶。

(二)意义

1. 对学生学习:提升审题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使问题变得简单,学习感到轻松,保持学习兴趣,为将来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

2. 对教学发展:随着时代发展和新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注重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符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理念,有助于改变以往片面追求高分的不良教学模式,推动教学理念转变。

三、“读、析、联”三步法内涵及理论依据

(一)内涵

1. :通过认真仔细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这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尤其对于阅读能力不强的小学生,读题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题目,改掉一扫而过、拿题就做的坏毛病。

2. :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推敲、耐心思考,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不同题型有不同分析重点,如计算题要看清特殊要求,判断题要仔细推敲易遗漏或错误部分,选择题要抓住关键字词,实际问题要排除干扰条件、注意相反词和单位换算、挖掘隐藏条件等。

3. :学生根据所给的数学信息,通过联想所学过的知识点,找出两者间的共同之处,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灵活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这对学生思维是一个考验,能体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理论依据

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作为基本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读、析、联”三步法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逐步引导和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四、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国内外关于提升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国外研究强调审题是思维形成的关键阶段,如美国大卫·波尔提出审题能力决定问题应对力。国内研究则侧重于具体策略,如“看、想、动”路径、情景演示法等,并通过案例实践验证其有效性,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二)课堂观察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需细致观察学生运用“读、析、联”三步法解题时的表现。重点记录学生读题时的专注度与理解深度、分析题目的逻辑性与条理性,以及联想相关知识的准确性与灵活性,同时捕捉学生遇到的问题与点滴进步,据此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三)案例分析法

通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数学题目,结合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实际案例,深入剖析学生在运用“读、析、联”三步审题法时的具体表现。详细记录成功解读题意的经验,同时梳理存在的如读题粗心、分析片面、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为研究提供详实实例。

(四)行动研究法

在教学实践进程中,持续且深入地推行“读、析、联”三步法教学策略。每完成一个教学阶段,都细致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认真剖析教学效果。基于这些反馈与效果,展开深度反思,精准找出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循序渐进地完善教学方法。

五、课题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第1—4个月)

1.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2.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

3.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二)实施阶段(第5-20个月)

1. 第一阶段(第5-8个月):开展“读”的实践研究

(1)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根据不同题型选择齐读、同桌读、自己读等方式。

(2) 观察学生读题情况,纠正学生为了读题而读题、浑水摸鱼、不认真读等问题。

(3) 收集学生读题后的反馈,了解学生对题意的初步理解情况。

2. 第二阶段(第9-12个月):进行“析”的实践研究

(1) 针对不同题型,如计算题、判断题、选择题、实际问题等,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标注关键字词。

(2) 开展专项训练,让学生练习分析题目,找出重要信息和解题关键。

(3) 分析学生在分析题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忽视题目要求、掉入判断题陷阱、抓不住选择题关键字词、被实际问题干扰条件迷惑等,进行针对性指导。

3. 第三阶段(第13-16个月):实施“联”的实践研究

(1) 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信息联想所学知识,通过举例、类比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题目与知识的联系。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联想过程和解题思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3) 观察学生在联想知识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如知识遗忘、联想不准确等,及时给予帮助。

4. 第四阶段(第17-20个月):综合实践与调整

(1) “读、析、联”三步法综合运用到数学教学中,进行整体实践。

(2) 根据学生的实践效果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优化“读、析、联”三步法的实施过程。

(三)总结阶段(第21-24个月)

1. 对课题研究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涵盖详尽的课堂观察实录、典型学生个案深度剖析以及阶段性教学反思总结,确保资料完整且具分析价值。

2. 对课题研究展开全面且深入的总结,细致剖析“读、析、联”三步法在助力学生提升数学审题能力上所取得的成效,同时客观分析其存在的不足。

3. 需精心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全面梳理研究成果,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并明确指出具有价值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六、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一)学生层面

1. 学生数学审题能力显著提升,能够准确理解题意,快速找到解题关键,减少因审题错误导致的解题失误。

2.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更加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二)教师层面

1.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读、析、联”三步法教学策略和方法,丰富数学教学方法。

2. 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成长。

(三)成果形式

1. 课题研究报告:详细阐述课题研究背景、目的、方法、步骤、成果和结论等。

2. 教学案例集:收集整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学生作品等。

3. 论文:撰写关于“读、析、联”三步法在提升数学审题能力中的实践研究的论文,在相关教育刊物上发表。

七、课题研究保障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为课题研究提供组织支持和指导。课题研究小组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时间保障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课题研究时间,确保课题研究能够按计划顺利进行。在教学计划中预留专门的课题研究时间,用于课堂观察、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等活动。

(三)资源保障

学校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研究设备,如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为课题研究提供资源支持。同时,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研究视野。

八、结论

经对相关文献研究及教学现状分析发现,数学审题能力弱是众多学生数学学习中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解题准确率与学习信心。当前教学中虽有一些审题指导方法,但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效果不尽如人意。“读、析、联”三步法从精准读取题目信息、深入剖析关键要素、巧妙联系相关知识三个维度出发,具有较强逻辑性与可操作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践探索该三步法在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方面的有效性,为数学教学提供实用策略,帮助学生突破审题瓶颈,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与成绩,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