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不同透析设备对血液透析效果的比较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8-09 浏览次数: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通过血液与透析液在透析器中对流、弥散、吸附和超滤,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并维持酸碱、水和电解质平衡。透析设备的性能直接影响血液透析的充分性,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然而,不同型号透析机在血流速、血液压力、漏血含量、肝素注射量等参数上存在差异,可能对患者透析充分性产生不同影响。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透析设备对血液透析效果的影响,为临床选择透析设备提供科学依据,提高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 透析机类型与功能分析:分析不同品牌型号透析机的结构特点,包括体外循环系统、透析液供给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探讨其对血液透析充分性的潜在影响。

2. 透析充分性标准:明确透析充分性的定义,即透析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降至最低水平时的剂量,包括体重和血压控制、贫血纠正、酸中毒纠正、症状和并发症减少、溶质充分清除和良好营养效果等目标。

3. 不同型号透析机对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比较不同型号透析机在血流速、血液压力、漏血含量、肝素注射量等参数上的差异,分析其对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影响。

4. 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效果比较:研究高通量透析器对中分子物质的清除效果,及其对患者营养状况、贫血、感染发生、关节痛和皮肤瘙痒等症状的改善作用。

5. 不同透析模式对护理需求的影响:探讨常规透析、高通量透析和在线血液透析滤过等不同模式对患者护理需求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回顾:系统回顾国内外关于透析设备、透析充分性和透析模式的研究,明确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

2. 临床观察:选取一定数量的血液透析患者,根据透析模式分为不同组别,观察并记录透析过程中的相关参数和患者反应。

3.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透析设备对透析充分性的影响,以及不同透析模式对护理需求的影响。

三、透析机类型与功能分析

(一)透析机组成

血液透析系统主要由透析机、透析器、透析液和水处理系统组成。透析器由化学材料制成的空心纤维组成,血液和透析液在空心纤维小孔作用下进行溶质和水分交换。

(二)透析机功能

1. 配置透析液:监督透析液的浓度和温度稳定性。

2. 保障安全:监测透析过程中的安全参数。

3. 准确把握脱水量:确保透析过程中脱水量的准确性。

(三)透析机分类

1. 按平衡超滤系统分类

(1) 流量计类:包括光电流量(百特)、电磁流量(金宝)、科氏流量(贝尔克)透析机。

(2) 平衡腔计类:包括复式泵和超滤泵(日机装)、平衡腔和超滤泵(费森)、平衡腔和硅油泵(贝郎)。

2. 按功能分类

(1) 体外循环系统:包括静脉压、血泵、肝素泵和静脉夹等构件,以及血泵前压和血泵后压两个扩展部件。

(2) 透析液供给系统:负责吸入和稀释浓缩液,通过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保证泵排量的稳定和电导度的测量。

(3) 安全监测系统:监测透析过程中的安全参数,确保透析过程的安全进行。

四、不同型号透析机对透析充分性的影响

(一)血流速参数

不同型号透析机在血流速参数上存在差异。血流速显示不准确将直接影响患者的血液流量,血流速度减慢会减少血流量,降低对血液中代谢物的清除和脱水速度;血流速过快则会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因此,透析机的血流速参数需要定时进行检查和监测,以保证准确的血流速度,正常血流速度保持在每分钟230到250毫升。

(二)血液压力参数

使用普通透析机进行透析时,透析机会对血液量起到测量和超值报警的作用,但不能对血液的压力变化进行控制。血液压力一般控制在50到100mmHg,需要经常对该参数进行调整,保证其准确性。当透析机发生超值报警后,可能是由于血液环路异常所引起的。

(三)其他参数

不同型号透析机在漏血含量、肝素注射量、血液气泡含量等参数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参数的准确性同样影响血液透析的充分性,需要定期进行监测和调整。

五、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效果比较

(一)常规血液透析的局限性

常规血液透析(CHD)使用低通量、膜孔径小的透析器,对小分子物质的清除作用早已得到肯定,但对中、大分子物质的清除作用较差。这导致尿毒症患者血清中一些代谢相关的毒性物质潴留,引起中毒症状,如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性骨病、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皮肤瘙痒及不安腿综合征等。

(二)高通量血液透析的优势

高通量透析器使用高通量的透析膜,能够更有效地清除中分子毒素,如β2微球蛋白。研究结果显示,高通量透析对β2微球蛋白、iPTH等中分子物质的清除率明显增加,与常规血液透析组比较有极显著的差异性。高通量透析能够明显改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贫血、减少感染发生,减轻和缓解关节痛、皮肤瘙痒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三)高通量血液透析的注意事项

1. 反超滤现象:如果患者血流量偏小或者超滤量设置较小时,高通量透析过程可能出现反超现象。因此,高通量透析应该设置超滤脱水,如果患者干体重正常,设置超滤后给予补充超滤量。

2. 内毒素入血:高通量滤器孔径大,一旦透析液污染细菌,其中的内毒素可能相对容易通过透析滤器膜进入血液,引起患者发热、寒战等不良反应。因此,高通量透析时必须严格防止透析液污染,最好采用纯净透析液。

3. 低血压反应:如果患者原先血压偏低,由于大量的水分和溶质很易通过滤器,当透析开始血流量较大,或设置超滤偏大,或不需要脱水者设超滤而未补液,以及小体重患者采用不匹配面积的滤器等,均可发生低血压。可按透析低血压处理,纠正上述问题。建议体重45kg的患者,采用1.2m²以下面积的滤器。

4. 营养物质的丢失:理论上高通量透析可能造成多种营养物质丢失,尤其白蛋白丢失可能促进低血压发生。建议长时间高通量透析患者,提高蛋白摄入量和维生素等的补充。

六、不同透析模式对护理需求的影响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透析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需求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护理服务。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透析模式分为常规透析组和高通量透析组,通过问卷调查和临床观察,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透析相关并发症、护理需求等数据,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护理需求比较:与常规透析组相比,高通量透析组在血管通路护理、透析液管理等方面的护理需求评分显著降低。这表明高通量透析模式可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透析效果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从而降低护理需求。

2. 并发症发生率:常规透析组与高通量透析组相比,透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具体而言,常规透析组在心血管并发症、营养不良、心理问题等方面的护理需求评分显著高于高通量透析组。

(三)研究结论

不同透析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需求有显著影响。高通量透析模式可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透析效果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从而降低护理需求。临床护理应根据透析模式的不同,调整护理策略,以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七、研究计划与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1. 第一阶段(1-3个月):完成文献回顾,明确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

2. 第二阶段(4-6个月):选取研究对象,根据透析模式分为不同组别,进行临床观察和数据收集。

3. 第三阶段(7-9个月):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透析设备对透析充分性的影响,以及不同透析模式对护理需求的影响。

4. 第四阶段(10-12个月):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提出临床应用建议。

(二)预期成果

1. 学术成果:发表研究论文,阐述不同透析设备对血液透析效果的影响,为临床选择透析设备提供科学依据。

2. 临床应用:提出基于研究结果的透析设备选择建议,优化血液透析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3. 护理指导:根据不同透析模式对护理需求的影响,制定个性化的护理策略,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八、研究保障与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保障

1. 研究团队:组建由血液透析专家、统计学家和护理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2. 研究设备:依托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配备先进的透析设备和监测仪器,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3. 研究经费:申请医院科研基金支持,确保研究的经费需求。

(二)可行性分析

1. 研究对象: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拥有大量的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采用临床观察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提高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

九、结论

通过对相关领域文献的广泛查阅与初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关键手段,而透析设备作为核心工具,其性能差异可能对透析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类型的透析设备,在溶质清除率、超滤功能、生物相容性等方面表现不一,但针对不同透析设备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尚显不足。本研究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透析设备,从透析充分性、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改善等多个维度展开比较研究,旨在明确各类设备的优势与不足,为临床选择合适的透析设备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优化血液透析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