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国家的灵魂与血肉,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和行事准则,以文化形式传承至今,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社会生活指引方向。德育作为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指向学生价值体系的建设与思想品行的发展,在新《课标》背景下,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程,有助于丰富德育内容,完善德育体系,深化德育效果,养成学生良好品质,同时落实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德育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互联网的普及使一些可能对学生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的事物快速传播,初中生易受其影响,出现道德滑坡、行为失控等负面行为。因此,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与良性熏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是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优秀文化产物集合,包括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文学作品、民族服饰、音乐戏剧等多种内容,是社会现象与历史现象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先进思想、体制、物质、品质的集合,具体表现为历史事实、地理风貌、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艺术、价值观念等多种形式。其精华内容历经社会经济发展和主流思想变迁的筛选,流传至今。现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主要依托文、诗、词、曲、赋、戏剧、国画、书法等物质载体,其中的文字或书画内容是德育教学的重要资源。
素质教育理念下,德育在五育中占据首位,是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前提与基础。为更好地提供德育,完成对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体系的塑造,需要丰富德育内容,建立完善的德育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知、情、意、行的内容是很好的德育素材,教师可从文化视角出发,理解其中蕴藏的优良道德品质,并将其纳入德育体系。
“以德服人”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处世智慧和待人方式,儒家、道家、佛家都对其内涵进行过解读,总结出仁德与礼仪、道法自然、慈悲与智慧、尊重与道德等多重内涵,成为指向“德育”的核心智慧。在此基础上拓展和延伸出的勤俭、仁爱、诚信等品质,是德育中需要重点培养的优良品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有助于为教师培养学生个人品质指明方向,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与人为善、主动承担职责,进而深化德育效果。
近年来,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交流愈发密切,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再次凸显。在现代教育理念和目标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资源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学习,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做守法的公民》教学时,教师可借助网络技术搜索相关知识,整合教案,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历,开展教学。在多媒体上播放关于守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初中生。后续教学中,教师可联系实际生活,合理引入法律法规知识,让学生真实体验遵纪守法的优秀传统美德,实现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新闻,使传统文化有效融入社会行为,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服务社会》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在课程开展前,给学生预留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行动。根据服务社会这一主题,让学生亲身体验在社会中如何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搀扶过马路的老人、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等。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享亲身经历,并根据这些经历进行探讨,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深层内涵,体会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初中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可在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对经典节日文化进行有效渗透,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推动社会稳定发展,加强学生的基本素养。例如,在国庆节期间,教师可通过网络资源搜寻国庆节的相关资料和视频图片资源,丰富教案。给学生提前预留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资源了解国庆节的来源,观看阅兵视频,产生爱国情感,产生情感共鸣。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协领学生一起观看开国视频和相关的国庆资源,让学生对节日文化产生深刻理解。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生活提升自己的基本素养和认知,从根本上展现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价值。
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德育课程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初中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的认识和需求,为路径探索提供实践依据。
3. 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的实践研究,不断总结经验,调整策略,提高研究效果。
1. 准备阶段(第1-4个月)
(1)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2) 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方案。
(3) 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现状和需求。
2. 实施阶段(第5-17个月)
(1) 按照研究方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的实践研究。
(2) 定期组织研讨活动,交流经验,解决问题。
(3) 收集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 总结阶段(第18-21个月)
(1)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2) 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和评估。
(3) 推广研究成果,促进成果转化。
1. 研究报告:撰写一份关于《新课标下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程的路径研究》的研究报告,详细阐述研究背景、意义、价值、路径、方法和步骤等内容。
2. 教学案例:收集和整理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程的优秀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3. 教学资源包:开发一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包,包括课件、教案、视频等,方便教师教学使用。
4. 论文发表: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若干篇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程的研究论文,推广研究成果。
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建立健全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包括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过程监督、研究成果评价等方面的制度,规范课题研究行为,提高研究质量。
学校将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包括文献资料购置、调查研究、专家咨询、成果推广等方面的费用,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均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的教师,他们将全身心投入到课题研究中,确保课题研究取得预期成果。
本研究围绕新课标要求,深入探究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程的路径,得出以下结论: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程,既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初中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为二者融合提供了政策导向与理论依据,二者在育人目标上高度契合。然而,当前融合过程中存在内容筛选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本课题旨在探索系统、有效的融合路径,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开发特色课程资源,以增强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培养其良好品德与价值观,为初中德育工作提供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