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娱乐和社交的重要方式。然而,网络游戏成瘾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的重要因素。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青少年网民数量已接近2亿,其中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其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严重侵害。因此,研究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及其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科学的干预措施,帮助青少年摆脱成瘾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网络成瘾又称为游戏障碍,已被定为一种可能导致身心健康严重恶化的疾病。虽然其不会像酗酒一样迅速导致身体素质变差,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球范围内,智能手机成瘾的流行率高达26.99%,社交媒体成瘾的流行率为17.42%,网络成瘾的流行率为14.22%,游戏成瘾的流行率为6.04%。而在我国,随着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攀升,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尤为突出。
据《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玩游戏的比例达到67.8%,较2021年提升5.5个百分点;经常在网上看短视频的比例达到54.1%,较2021年提升6.5个百分点。进一步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网瘾比例高达26%。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短视频,不仅对其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1. 角色混乱: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过度沉迷于网络中的虚拟角色,容易迷失真实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角色混乱。当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与人交往受到挫折时,转向虚拟网络寻求安慰,消极逃避现实,这对青少年自我人格的塑造极其不利。
2. 道德感弱化:在网络空间,由于缺少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的行为监督,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容易放纵自己的欲望,导致网上违规、违法行为。
3. 人格异化:青少年长久沉迷于网络,容易对真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缺少兴趣,情感淡漠,与亲人朋友之间的交往减少,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利于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学习挫折:沉迷网络导致成绩下降,考试不及格,最终可能退学。青少年因迷恋网络而无心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5. 健康损害:日常生活规律完全被打破,症状可发展为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睡眠减少、头昏眼花、情绪低落、精神难以集中等。严重者可出现神经紊乱、免疫力下降、身体越来越虚弱,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甚至猝死。
1. 心理原因
o 孤独感: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常常感到孤独,渴望与同龄伙伴交流,以缓解心中的压力。网络成为他们宣泄烦恼、孤独和痛苦的重要途径。
o 逃避现实: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现实生活中的困扰,青少年可能选择通过网络逃避现实,寻找一种放松和解压的方式。网络游戏和虚拟社交满足了他们暂时逃离现实的心理需求。
o 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的认同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强。他们出于好奇,想掌握最新的动态,想做先知之人。网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内容,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o 成就感缺失: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可能因为学业竞争压力大、家长期望过高等原因感到挫败。而在网络游戏中,他们可以通过完成任务、升级装备、战胜对手等方式获得成就感,这种虚拟的成就感成为他们在现实中无法获得的补偿。
2. 生理原因
网络游戏中的各种刺激元素,如精彩的画面、紧张的情节、即时的奖励等,会促使大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与快乐和奖赏相关的神经递质,会使人产生愉悦感和兴奋感。长期接触这些刺激,大脑会逐渐适应这种高水平的多巴胺分泌,形成对愉悦感的依赖。这种神经适应性使得青少年需要不断地玩游戏,以维持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
3. 社会原因
o 社交压力: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面临着来自同龄人的社交压力。如果身边的朋友都在玩某款游戏,为了融入群体,不被孤立,他们很容易跟随大流,加入游戏的行列。
o 商家的竞争:部分网络游戏和网络平台为了吸引青少年用户,设计了各种奖励机制和互动方式,使青少年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同时,一些不良商家还通过游戏和虚拟社交进行诱导消费,进一步加剧了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
1. 教育监管力度缺乏
一方面,现在中小学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一些学校为了防止学生产生网瘾,干脆不让其上网,这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反抗心理。另一方面,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处于两难的境地,很多时候既希望借助网络进行德育教学,又担心学生因此染上网瘾,这种矛盾心理导致了在对待学生上网问题上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管理。
2.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因素对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具有重要影响。一些家长忙于工作,缺乏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导致孩子通过网络游戏来寻求安慰和满足。此外,一些家长对网络游戏的态度过于严厉或过于放任,也会加剧孩子的网络成瘾问题。
3.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中,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青少年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受到了网络文化的深刻影响。网络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游戏元素和虚拟社交元素,这些元素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极大,容易导致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虚拟社交中。
1. 家长的责任
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和引导,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娱乐时间,避免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同时,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兴趣爱好,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网络游戏和虚拟社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教师的责任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游戏成瘾的危害性,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止他们因心理问题而沉迷于网络游戏。此外,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1. 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意识,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和引导。在家庭中,可以设定合理的规则和时间限制,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玩游戏或上网。同时,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减少自己使用手机和电脑的时间,为孩子树立榜样。
2. 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素养教育等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游戏和虚拟社交的危害性,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网络游戏成瘾问题。
3. 加强社会监管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网络游戏和虚拟社交平台的监管和管理,规范市场秩序,防止不良商家通过诱导消费等方式加剧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同时,政府和社会还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
4. 开展专业辅导
对于已经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应该开展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干预。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兴趣小组、体育活动等方式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减少对网络游戏的依赖。
5. 建立合作机制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方式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等方式加强社会与青少年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综上所述,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监管、专业辅导和合作机制等方面的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络游戏成瘾的困扰,让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