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宗教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3-28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在当今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重大战略任务。宗教院校作为培养宗教人才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培养爱国爱教宗教人才的重要使命。国家通用语言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然而,目前宗教院校在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因此,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宗教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紧迫性。

(二)选题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宗教院校教育教学理论,为民族教育理论在宗教院校的应用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从实践层面而言,构建科学有效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体系,能够提高宗教院校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构建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教学新范式:本研究致力于创建"文化认同-语言能力-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语言教学全过程。通过系统设计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培养既掌握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又具有强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宗教人才。

2. 开发特色化的语言课程与教学资源:针对宗教院校特点,研发包含通用语言基础课程、中华文化专题课程、宗教典籍语言课程等在内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配套开发融入民族团结元素的教材教辅、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实践活动方案,形成具有宗教院校特色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资源库。

3.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实施与评价机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教学体系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双重效果。构建包含语言能力测评和文化认同评估的多维评价体系,为宗教院校语言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模式和评价工具。

(二)研究内容

1. 宗教院校语言教学现状的多维调研: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全面考察宗教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教学现状。重点分析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教学内容的文化包容性、教学方法的适切性等问题,为教学体系构建提供现实依据。调研将覆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不同类型宗教院校,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全面性。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语言教学的融合机制研究:深入探讨语言教学在促进文化认同、增强国家意识方面的独特作用。研究内容包括:语言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路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策略、宗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对话机制等。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构建"语言学习-文化理解-价值认同"的递进式培养模型。

3. "三维四环"教学体系的系统构建:构建包含价值维度、能力维度、实践维度的教学框架,设计目标设定、内容组织、方法选择、评价反馈四个关键环节。在目标上,明确各学段语言能力和文化认同的具体要求;在内容上,开发融入民族团结案例的教学素材;在方法上,创新情境教学、项目学习等互动方式;在评价上,建立语言能力与文化认同并重的多元评价体系。

4. 教学体系的实证研究与优化完善:选择代表性宗教院校开展行动研究,通过对照实验验证教学效果。建立"设计-实施-评估-改进"的研究闭环,收集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多方反馈,持续优化教学体系。重点关注教学体系在不同类型宗教院校、不同学生群体中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最终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宗教院校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宗教院校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国家通用语言教学的需求、意见和建议,为教学体系构建提供实证依据。

3. 访谈法:选取部分宗教院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求。

4. 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逐步完善教学体系。

(二)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1-2个月

· 组建研究团队,明确分工。

· 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2. 调查研究阶段(3-5个月

· 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3. 教学体系构建阶段(6-7个月

·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构建宗教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体系。

· 邀请专家对教学体系进行论证和评估,进行修改和完善。

4. 教学实践阶段(8-16个月

· 选择部分宗教院校进行教学实践,按照教学体系开展教学活动。

· 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根据实践情况调整教学体系。

5. 总结阶段(17-18个月

· 对研究过程和实践结果进行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 整理研究成果,申请成果鉴定和推广应用。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一)预期成果

1. 研究报告:形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宗教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报告》,全面阐述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实践效果和推广应用建议。

2. 教学方案: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宗教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方案,包括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指南等。

(二)创新点

1. 理念创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宗教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体系构建中,为宗教院校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理念和价值导向。

2. 体系创新:构建了一套适合宗教院校特点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体系,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3. 实践创新:通过教学实践验证教学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宗教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提供了实践范例。

五、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基础可行

国内外在民族教育、语言教学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团队可行

研究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能够为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实践条件可行

本研究选择的宗教院校愿意配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同时,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资源,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

六、研究的难点与解决措施

(一)研究难点

1. 价值理念与教学目标的深度融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语言教学体系,需要突破传统的语言技能培养框架,实现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这一过程中面临着如何避免生硬灌输、如何实现自然渗透、如何平衡语言教学规律与意识形态教育要求等多重挑战。特别是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既要符合语言教学的科学性,又要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性,这对教学体系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2. 文化认同与宗教信仰的和谐共存:宗教院校的特殊性体现在其兼具国民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双重属性。在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时,既要尊重各宗教的文化传统和信仰特点,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文化导向。如何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契合点,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既增进国家认同又不伤害宗教感情,是构建教学体系必须解决的敏感问题。

3. 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估与验证:由于教学体系同时追求语言能力提升和文化认同增强的双重目标,其效果评估具有多维性、长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传统的语言测试方法难以全面反映文化认同的培育效果,而单纯的态度调查又无法准确评估语言能力的实际进步。如何设计既能测量显性语言技能,又能捕捉隐性价值认同的科学评估工具,是验证教学体系有效性的关键难点。

(二)解决措施

1. 构建"三位一体"的融合机制:通过理论研究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语言教学的内在联系,建立"语言为载体、文化为纽带、价值为灵魂"的有机融合模式。具体措施包括:开发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案例的语言教学素材,设计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主题教学活动,创设促进文化交流的真实语言情境。在教学目标设定上,采用"语言能力指标+文化理解要求+价值认同标准"的多维表述方式,实现价值导向的自然融入。

2. 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商机制:组建由宗教界代表、语言教育专家、民族文化研究者等共同参与的专业委员会,定期开展教学方案论证和课程内容审议。在尊重各宗教特点的基础上,寻找中华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共通元素,如仁爱、和平、诚信等价值理念,将其作为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同时,建立教学方案备案和意见反馈制度,确保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和接受度。

3. 开发多元综合的评价体系:借鉴"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量化评估+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混合评价方法。在语言能力评估方面,采用标准化测试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文化认同评估方面,开发情境判断测验、叙事分析等新型工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追踪记录语言能力和文化认同的长期发展轨迹。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为教学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