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1-03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转型。在全球范围内,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我国也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发展。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难以满足数字化教学的需求。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选题意义

本研究的价值体现在三个重要维度:

理论创新维度:研究将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教师数字素养理论框架,突破现有研究偏重基础教育教师的局限。通过深入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师数字能力的特殊要求,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体系。特别是对"数字技术+专业教学""产业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等关键问题的探讨,将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实践指导维度:研究成果将直接服务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开发的数字素养诊断工具可以帮助教师精准定位发展需求;设计的分类分层提升方案能够满足不同专业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构建的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则为教师数字能力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这些实践方案将有效破解当前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足等难题。

社会发展维度:提升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是培养数字化人才的基础工程。通过本研究,将促进教师更好地将数字技术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出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备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满足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致力于建立科学、系统的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框架,涵盖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数字教学设计能力、数字资源开发能力、数字伦理与安全素养等关键维度。通过实证研究,明确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水平与特征,为后续提升策略的制定提供精准依据。

2. 揭示影响数字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从微观(教师个体)、中观(院校环境)和宏观(政策与社会)三个层面,系统分析制约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内外部因素。重点考察教师专业发展动机、院校支持体系、产业技术变革等因素的交互影响机制,为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3. 开发适切性数字素养提升方案:基于高职教育类型特征和教师发展需求,构建"分类分层"的数字素养提升体系。针对不同专业领域(工科、商科、文科等)、不同发展阶段(新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等)的教师群体,设计差异化的培养路径和支持策略,形成可操作、可推广的提升模式。

(二)研究内容

1. 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现状的多维度调查: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标准化量表测量、深度访谈、教学行为观察等手段,全面评估高职教师数字素养现状。重点考察教师在专业教学、实训指导、校企合作等典型场景中的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分析其在课程数字化改造、虚拟仿真实训、智慧课堂构建等关键环节的能力表现,绘制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现状图谱。

2. 数字素养影响因素的系统性分析:构建"个体-组织-环境"的分析框架,深入探究影响数字素养发展的多重因素。在个体层面,关注教师的数字原生程度、专业发展动机、创新接受度等心理特征;在组织层面,分析院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激励机制、文化氛围等制度因素;在环境层面,考察产业数字化转型、教育政策导向、技术支持服务等外部条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揭示各因素的作用路径和影响强度。

3. 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的创新设计:基于现状调查和因素分析,提出"三维联动"的提升策略:在能力发展维度,构建"基础技能-专业应用-创新引领"的阶梯式培训体系;在环境支持维度,打造"硬件平台-数字资源-技术服务"的一体化支撑系统;在制度保障维度,完善"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发展通道"的制度化安排。特别注重产教融合特色的体现,开发校企协同的数字素养提升模式。

4. 提升方案的有效性验证与优化:选择典型高职院校开展行动研究,通过对照实验、过程追踪等方法,实证检验提升路径的实施效果。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收集教师体验、学生评价、管理反馈等多源数据,持续优化提升方案。重点验证方案在不同类型院校、不同专业群、不同教师群体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形成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实践模式。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教师数字素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数字素养现状进行调查,了解教师的需求和意见。

3. 访谈法:选取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影响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4. 案例分析法:选取部分数字素养提升效果较好的高职院校进行案例分析,总结经验和做法,为其他学校提供参考。

5. 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路径和策略,通过实践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1-2个月

查阅文献,确定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

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

组建研究团队,明确分工。

2. 调查阶段(3-4个月

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选取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访谈。

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 研究阶段(5-6个月

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因素。

探索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路径和策略。

撰写研究报告。

4. 实践阶段(7-9个月

选择部分高职院校进行实践验证。

根据实践结果进行调整和完善。

5. 总结阶段(10-11个月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一)预期成果

1. 系统化的研究成果报告:将形成《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报告》,该报告不仅包含详实的研究过程和数据分析,还将重点呈现以下内容: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现状的白皮书、数字素养影响因素的结构化分析框架、基于实证研究的提升路径模型。报告将特别突出产教融合特色,为高职院校教师数字能力建设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2. 可推广的实践案例集:通过行动研究积累一批具有示范价值的典型案例,案例将覆盖不同专业大类(装备制造类、电子信息类、财经商贸类等)、不同教师群体(青年教师、专业带头人、实训指导教师等)的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每个案例包含实施背景、具体做法、成效评估和经验启示四个模块,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为同类院校提供参考样板。

3. 模块化的培训方案体系:开发"基础通识+专业特色+创新拓展"的三级培训课程体系。基础通识模块聚焦数字教学通用能力培养;专业特色模块针对不同专业群开发差异化的数字技术应用课程;创新拓展模块侧重数字化教学改革前沿探索。方案将配套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指南、校本研修活动工具箱、教师自我诊断量表等实用资源,形成完整的培训支持系统。

(二)创新点

1. 研究视角的时代创新:本研究立足教育数字化转型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背景,首创性地构建了"技术-教育-职业"三维融合的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分析框架。该框架将产业数字化变革需求、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与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有机整合,突破了传统教师ICT能力研究的局限,为数字经济时代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新视角。

2. 研究方法的系统创新:采用"定量+定性""横向+纵向"的混合研究设计,创新性地将社会网络分析应用于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研究,揭示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的知识扩散路径;运用追踪研究方法捕捉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动态过程;开发基于情境判断测验的素养评估工具,实现从"能力测量"向"行为预测"的方法突破,显著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解释力。

3. 实践应用的模式创新:研究成果将转化为"诊断-培训-实践-认证"四位一体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新模式。该模式创新性地引入企业技术导师制,构建校企协同的培养机制;开发"数字素养微认证"体系,实现能力发展的可视化呈现;设计"教学创新实验室",提供技术应用的实践场域。这种系统化解决方案突破了传统培训的碎片化局限,实现了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全程化、个性化和可持续化。

五、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基础可行

本研究以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借鉴了国内外教师数字素养研究的最新成果,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二)研究团队可行

研究团队成员在教育教学、信息技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能够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研究条件可行

学校为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研究条件,包括办公场地、研究设备、经费支持等。同时,学校还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为研究的实践验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时间安排可行

本研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各个阶段的任务明确,时间节点清晰,能够保证研究工作按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