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职业院校“项目式教学”在“中小学数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索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1-04 浏览次数: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项目式教学模式源于北欧、北美等国家的项目式学习(PBL,Project-Based Learning),2018年美国就有超过一千所学校开始用PBL教学取代传统教学法。在我国,职业院校近年来逐步推广项目式教学,小学的创客课程和STEM课程中也已广泛使用。传统项目式教学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计划、拟定、参与一个项目,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所需知识与技能。将其应用到数学课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把所学知识融入具体、完整情境(如故事、实验、方案等),学生完成任务同时学到并运用大部分知识,实现自然吸收。

(二)研究意义

1. 对学生: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主动学习兴趣,体现主体性地位,实现从教师讲授向主动探究学习的转变。例如,通过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能在教师设计的项目学习任务导向下,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及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锻炼各项基本能力,完成素养培养,获得知识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合作能力与意识,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2. 对教学:新课程教学标准对课堂教学模式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需要教师从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视角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这种以学生学情为基础的教学设计,能契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在由浅入深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中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可提升学生知识学习体验,带动学生合作完成项目式探究、分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项目式学习(PBL)在北欧、北美等许多国家的学校被广泛采用,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例如美国,2018年就有众多学校应用该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项目式教学在其他学科和地区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职业院校近年来开始逐步推广项目式教学,小学的创客课程和STEM课程也广泛使用。但整体来看,项目式教学在中小学数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职业院校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方面的研究较少。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探索职业院校“项目式教学”在“中小学数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模式,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促进职业院校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与交流。

(二)研究内容

1. 项目式教学在中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应用分析: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分析数学实践性与数学项目性在教材中的体现情况。目前各册教材中数学广角模块虽有涉及,但涉及面较窄,需探讨将一般教学内容开发成具有实践性、项目性内容的切入点和优点。

2. 不同教学方式在数学课中的对比研究:以小学数学“认识圆”教学为例,对比按照认知顺序循序渐进教学、利用故事串联教学、设计项目教学三种不同教学方式。分析三者在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方面的不同之处,如传统教学方式知识传输逐一,但课堂相对沉闷;故事串联教学看似热闹,却缺乏有意义的思考过程;项目教学能让学生由点及面地学习知识。

3. 项目式学习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1) 优化项目任务设计:项目任务设计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例如在学习“分数”概念时,设计“分蛋糕”项目任务,教师准备“蛋糕”切成若干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分数概念。同时要考虑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低年级学生任务可更具体直观,如通过游戏、手工制作等方式;高年级学生任务可更开放和具有挑战性,如通过团队协作、分析问题等方式完成。

(2) 依据项目任务收集资料,深度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化资料收集与分析,推动学生对项目任务深度探究。如学习《面积》时,教师提前布置项目任务,让学生准备一张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利用身边工具计算长方形面积。学生需制作长方形图形,研究计算方式,收集工具。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模式完成任务,上课时说出思路和过程,计算具体答案。

(3) 依托主题讨论,设定学习目标:融合创新思维改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教师利用项目式学习思想设定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根据目标驱动方式组织学生参与主题讨论。如指导学生学习《小数除法》知识内容时,设定“小数除法求商的关键”主题,组织课堂讨论探究,让学生对小数除法有更深刻理解,学会小数除法除余,同时强化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

(4) 根据课堂重点,设计问题探究:教师围绕课堂教学重点内容,设定问题探究式情景,以问题情景驱动学习,引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融入数学知识学习。如学习《可能性》知识时,结合学会表述生活中各种事件现象的重点目标,设定“一棵树上掉落的苹果落实到树下一个盘子,应该怎么表述发声的可能性?”问题,利用问题驱动学生讨论分析,正确理解“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表述效果,强化对数学知识理解。

(5) 任务融合项目,导入合作学习:教师融合任务设计方式,设定各种任务型项目,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利用项目式学习驱动,让学生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强化知识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

四、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项目式教学在数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案例分析法

选取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如“认识圆”“分数”“面积”“小数除法”“可能性”等教学内容,分析不同教学方式的应用效果,总结项目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三)行动研究法

在实际教学中开展项目式教学实践,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通过实践检验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项目式教学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以及教师对项目式教学的看法和建议,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五、课题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第1—2个月)

1. 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明确分工。

2.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定研究方案。

3. 开展前期调查,了解中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和学生对项目式教学的认知情况。

(二)实施阶段(第3—9个月)

1. 按照研究方案,开展项目式教学实践。在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中应用项目式教学,记录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情况。

2. 定期组织课题研讨活动,交流研究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3. 收集和分析研究数据,包括学生成绩、课堂表现、问卷调查结果等,评估项目式教学的效果。

(三)总结阶段(第10—11个月)

1. 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2. 组织课题成果鉴定会,邀请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和指导。

3. 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将有效的项目式教学策略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六、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一)研究报告

形成《职业院校“项目式教学”在“中小学数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索》研究报告,系统阐述项目式教学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策略和效果。

(二)教学案例集

收集和整理项目式教学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秀教学案例,形成教学案例集,为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论文发表

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介绍课题研究成果,扩大课题影响力。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二)人员保障

课题研究团队成员均为中小学数学教师和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能够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

(三)时间保障

学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确保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

(四)资源保障

学校提供必要的研究资源,包括图书资料、网络设备、教学场地等,为课题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

八、结论

通过全面查阅资料与深入分析,发现传统中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存在学生参与度低、知识应用能力弱等问题。职业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丰富,将“项目式教学”引入中小学数学实践具有创新性与可行性。

本研究旨在探索“项目式教学”在中小学数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包括项目设计、实施流程及评价方式等。预期成果能够为中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数学应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推动中小学数学教学与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融合,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