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秉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充足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助其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然而,以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过度重视数学知识传授,忽视数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难以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体验数学魅力,并随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势在必行。
在《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充分挖掘现行教材合理因素,对教材进行重组、改编,创造性使用教材,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以“小学生每人每天在校喝一瓶牛奶”这一常见场景为切入点,当学生提出“一袋牛奶到底需要多少成本?”“我们怎样才合算?”的问题时,教师及时抓住,引发学生开展“关于牛奶工程中的数学”的课题研究,通过对该事物中蕴涵数学问题的研究,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商业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1. 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让学生主体探究学习,增强解决问题策略。如在教学“比例尺”时,让学生量一量教室有关尺寸,确定合适比例尺,画出教室平面图,写出活动报告。学生准备测量工具多样,有的用米尺,有的用卷尺,还有的先用绳量再量绳子长度;画图时有的参考房产证中的住房平面图。通过实践,学生想出诸多巧妙可行办法。
2. 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从具体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为让学生深刻领悟数学的实用价值,教师应积极将课内学习延伸拓展至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把已学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具体生活情境中,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应用与创新,切实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比如,精心组织学生对学校周边商店展开全面调查,详细了解商品价格、销售情况等信息。接着,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深入分析成本与利润的微妙关系。通过这一系列实践活动,有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的魅力。
特邀业内资深专家与相关领域学者,从多维度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展开全面且深入的论证,精准明确课题需求与可行性。
1. 广泛学习、收集资料:酝酿并初步制定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把握《数学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学习陶行之生活即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思想、活动教学等理论,努力把握理论精髓和实质,用以指导课题研究实践。
2. 完成课题研究设计:根据教学实际,结合课题研究需要,确定实验班级,分析学生现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做好课题实验准备工作。
1. 继续加强相关课题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与研讨活动,邀请专业人员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及时指导,不断完善课题研究。
2. 努力探索数学教学生活化途径与方法
(1) 让数学教材“生活化”:使教学贴近实际生活,让教学内容更加鲜活、有生命力。
(2) 注重实践活动:给学生创设更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数学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实践,接触实际问题,关注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价值。
(3) 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出有价值数学问题,并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在创造中学习数学。设计生活化作业,解决具体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关注学生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问卷等活动,注重对学生个案进行分析,准确了解学生发展状况,保障课题实验有效进展。
4. 有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与相关教师进行探讨,不断完善与改进课题实验,及时总结与交流实验经验,做好实验资料整理与积累。
需对实验过程与结果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精心编制涵盖各环节的实验材料,撰写完整详实的实验研究报告,呈交相关部门鉴定验收。
1. 让数学教材“生活化”:开放小教室,走向生活、走向大众,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数学学习大课堂。例如,将校园中的绿化面积计算、运动场的规划等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注重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其在实践中学数学、用数学。如组织学生开展“小小设计师”活动,让学生为自己班级设计图书角、植物角等,运用几何知识进行空间布局和设计。
3. 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让学生统计班级同学一周内阅读书籍的种类和数量,制作统计图表,分析数据,提出建议。
在课题实验中,教师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提高了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生活化活动中,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解决方案。
“问题”是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前提和条件。《2011年版》指出,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必须选择恰当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后,提出“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底100米,高30米。在菜地里挖了一个长方形水池,长20米,宽10米。将这块菜地平均分成两份,分别种西红柿和黄瓜,种黄瓜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很快算出结果后,进一步提出“这块菜地在实际生活中怎样才能被平均分成两份呢?”引导学生深入研究。
有效引导是“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研究菜地平均分的问题时,引导学生分析“特殊情况”,如“你希望水池挖在哪?”当学生回答“正中间”时,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心里所想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实践探究是“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的灵魂。“综合与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教学时应让学生从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组织规划、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想象创新等关键能力。例如,在开展“关于校园节能的数学研究”活动中,学生分组对校园内的水电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分析节能措施的效果,提出改进建议,并通过制作宣传海报、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全校师生宣传节能知识。
通过研究可知,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对学生数学素养提升意义重大。当前,此类课程存在设计缺乏系统性、实施过程形式化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而科学合理的设计,如结合生活实际确定主题、设置梯度任务等,以及有效的实施策略,像小组合作探究、多元化评价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与创新精神。本研究致力于构建一套完善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模式,为教师提供实用指导,推动课程有效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