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在“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小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得以显著释放,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供了重要契机。然而,多项研究与实践均显示,尽管政策层面倡导“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整体提升缓慢、运动习惯养成不足、家庭与社区支持度不高仍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2022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显示,小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达标率不足75%,而肥胖率和视力不良率分别达到17.2%与56.6%。这表明,仅依靠学校体育课堂和课后服务,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学生体质状况。从教育生态来看,家庭体育参与不足、社区资源闲置率高、学校体育活动受限于时间与场地,使得“三方割裂”成为学生体育成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基于此,本课题以“双减”政策为契机,依托通江县第五小学实践基础,聚焦“学校—家庭—社区”三维协同体系建设,探索一条多元主体共建、共育、共促的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路径,旨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性实践模式。
2. 核心概念界定
(1) “双减”政策
指教育部自2021年起实施的“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系统性政策。其核心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和兴趣活动”,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结合创造了时间与制度条件。
(2) 家校社协同育人
指学校、家庭与社会在教育目标上达成一致,通过资源共享、职责共担、信息互通,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本课题特指在体育教育领域中,通过学校教学引导、家庭陪伴锻炼、社区资源支持三方面协同作用,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持续提升的综合机制。
(3) 小学生体质健康
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22年版)》定义,体质健康是指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的综合水平。主要测评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等。本课题将体质健康的提升视为“学生运动习惯养成 + 身体素质改善 + 健康意识增强”的综合结果。
(4) 体育家庭作业
源自教育部倡导的“课后锻炼”与“家庭体育教育”结合模式,是学校布置的可在家庭或社区环境中独立完成的体育实践任务,具有明确的内容、强度、时长与反馈机制。
3. 研究意义
(1) 实践意义
① 破解学校体育单一教学困境,推动从“课堂体育”向“生态体育”转型。
② 探索“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与家庭体育融合的新模式,提升课后时段的教育效能。
③ 强化家长体育育人意识与社区协作意识,使学生“校内能动、校外常动”,形成终身锻炼习惯。
(2) 理论意义
① 丰富“协同育人”理论在体育健康领域的应用内涵,为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研究提供健康导向型视角。
② 构建基于社会生态学的体质健康促进模型,拓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从道德教育向体育健康领域的延伸。
③ 为基层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家庭体育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范式。
4. 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通江县第五小学在校学生及其家庭、学校体育教师和周边社区体育资源为研究对象。
研究覆盖学生个体、家庭行为、学校体育教学与社区支持四个维度,
具体包括:
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与运动行为习惯;
家长的体育支持度与陪伴锻炼状况;
学校体育课程与课后服务运行现状;
社区体育设施利用与参与模式。
样本预计涵盖小学1—6年级学生约360人。
5. 研究目标
(1) 总目标
构建并验证一套可操作、可复制推广的“家校社协同提升小学生体质健康实践模式”。
(2) 分目标
① 通过基线调研掌握学生体质与运动行为现状,发现关键问题;
② 设计并实施“课堂+课后+家庭+社区”四位一体干预模式;
③ 动态评估协同机制运行效果,优化实践路径;
④ 提炼出典型案例与操作手册,形成区域推广的参考模板;
⑤ 形成具有教育指导意义的研究报告、实践手册与论文成果。
6. 研究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体质测试、访谈等手段,全面了解样本学校小学生在体能指标、运动习惯、课后活动参与、家庭支持情况等方面的现状,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
① 体质健康数据采集:开展BMI、50米跑、坐位体前屈、跳绳、肺活量等项目测试,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
② 运动行为习惯调查:记录学生每周锻炼次数、时长、类型,通过学生问卷和家长记录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数据;
③ 家长支持情况调研:了解家长是否陪练、是否了解学校锻炼安排,通过家长问卷与访谈获取;
④ 社区锻炼资源情况调查:实地走访社区,掌握周边场地、设施使用频率、儿童活动组织情况。
这一部分研究旨在形成学生体质健康现状数据库与家庭支持分析报告,为后续干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结合调查数据,围绕体育课堂与课后服务进行针对性调整,重点提高学生“课上运动密度”和“课后锻炼连续性”。
主要内容包括:
优化体育课结构,使“动起来”时间充足;
在课后服务中加入“专项训练+兴趣小组”混合模式;
开展“小体能闯关”“跳绳挑战”等趣味项目;
培养学生健康责任意识,设立“健康值日生”,记录个人运动表现并形成反思。
该研究部分将探索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一体化设计,让学生“在校内动起来、在课后练起来”,实现体质健康提升的常态化。
面向家长发布《家庭体育参与指导手册》,列出“适合在家做的锻炼项目清单”和“陪伴锻炼建议”,推动家庭成为体育教育的重要场域。
具体内容包括:
设计“亲子运动打卡”机制,明确周期与任务;
指导家长进行家庭体育环境布置;
通过亲子共练、互评等方式,强化家庭体育互动;
结合学校反馈机制,形成家长协同记录与评价体系。
示例任务:
周次 | 家庭锻炼任务 | 所需时间 | 亲子参与建议 |
第1周 | 跳绳累计200次 | 15分钟 | 家长与孩子互相计数 |
第2周 | 广播操一套 + 平板支撑30秒 | 20分钟 | 家长带动、评分 |
第3周 | 徒步10000步 | 可分次 | 亲子散步并交流 |
此项研究意在通过家庭层面的参与机制建设,改变“家长重智轻体”的观念,形成家庭体育常态化。
针对社区体育设施闲置、儿童锻炼组织不足的问题,推动社区成为“校外体育课堂”的延伸。
主要研究任务:
选取具备条件的试点社区,与学校签订资源共享协议;
设立“学生放学后一小时运动圈”;
建立“家长轮值+志愿带练”机制;
吸纳社区体育专业志愿者参与周末活动组织。
通过这一部分的研究,将探索“社区支持型家庭体育模式”的建设路径,推动“家校社”在空间与资源层面的深度联动。
以行动研究为方法,建立全过程跟踪机制,对各阶段实践活动进行动态记录与分析。
主要内容包括:
每月小测与家长反馈表结合,形成学生运动日志;
教师记录实施情况、问题与调整过程;
研究团队定期分析反馈数据,形成改进报告。
通过持续监测与阶段性评估,动态优化方案,实现从实践中生长出的“可持续协同干预机制”。
(一)方法
通过学生体测数据采集、家长问卷、教师访谈等方式,全面掌握小学生体质健康、运动行为、家庭支持与社区资源现状。采用横向对比与纵向跟踪相结合的方法,为实践干预提供精准依据。
在样本学校开展“课堂+课后+家庭+社区”四位一体的协同行动,通过不断实践、观察与修正,边实施边总结,形成可复制的操作模式。教师、家长和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全过程记录与反思。
在干预过程中,收集典型案例、成功经验与问题记录,形成实践案例库。通过阶段总结、教师交流与家长反馈,提炼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具体方法与操作要点。
选择不同年级、不同社区背景的样本学校,比较干预实施前后的体质变化与家庭参与差异,分析模式推广中的共性规律与区域性特征,提升成果的普适性与指导性。
(二)组织
本课题由通江县第五小学承担,隶属华中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立项研究项目。
课题负责人: 张鑫(书记、校长)全面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组织协调、进度控制及成果质量把关。
核心研究组成员:杜强、苟俊忠、王坚、蒋武、屈俊。
专家指导组:由华中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专家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
协同参与主体:家长代表若干名(参与方案研讨与家庭活动组织),社区负责人及网格员(提供资源与活动支持)。
(三)分工
1. 张 鑫:课题总体设计与统筹管理,研究方向把控,成果审核。
2. 杜 强:研究方案制订、阶段总结及中期评估。
3. 苟俊忠:干预研究活动实施与数据采集协调。
4. 王 坚:家校沟通、家长培训及社区活动联系。
5. 蒋 武:研究工具(问卷、访谈提纲)设计、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6. 屈 俊:文稿撰写、成果汇总及专家联络。
7. 家长代表:协助家庭锻炼指导与反馈记录。
8. 社区成员:协调社区场地开放与亲子活动组织。
(四)进度
研究周期:2025年9月—2027年8月(共24个月)分为四个阶段实施:
阶段 | 时间 | 主要任务 | 阶段成果 |
第一阶段:调研与诊断 | 2025.9—2025.12 | 开题论证、问卷与体测数据采集、现状分析 | 《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家庭支持报告》 |
第二阶段:干预与试点 | 2026.1—2026.6 | 实施“四位一体”干预行动,形成过程记录 | 《干预行动方案》《阶段性实施总结》 |
第三阶段:优化与评估 | 2026.7—2026.12 | 组织中期测评,调整优化策略,收集反馈 | 《中期评估报告》《方案优化建议》 |
第四阶段:总结与结题 | 2027.1—2027.8 | 经验提炼、成果汇总、结题申报 | 《实践手册》《研究总报告》 |
(五)经费分配
依据申报书核定总经费 5.0万元,由学校专项经费支持,具体分配如下:
经费类别 | 金额(万元) | 主要用途 |
图书资料费 | 0.4 | 文献资料、政策文件、打印资料 |
数据采集费 | 0.2 | 问卷设计、体测统计、信息录入 |
调研差旅费 | 0.8 | 实地走访、访谈与社区调研 |
设备购置与使用费 | 1.2 | 体育器材、小型测试设备 |
小型会议费 | 0.3 | 研讨会、阶段总结会 |
资料分析与整理费 | 0.1 | 数据分析软件与材料整理 |
专家咨询与劳务费 | 1.5 | 专家讲座、研究指导及教师劳务 |
印刷与出版费 | 0.4 | 成果手册印制、报告打印 |
其他杂费 | 0.1 | 临时材料与不可预见支出 |
合计 | 5.0 |
所有经费由学校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定期审查使用情况。
(六)预期成果
《家校社协同提升小学生体质健康研究报告》
《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家庭支持情况调研报告》
《中期评估报告》《结题总报告》
《家校社协同提升小学生体质健康实践手册》(可推广使用)
《典型案例集》《干预行动方案》
发表1篇省级及以上教育或体育类学术论文;
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政策建议报告1份。
研究成果可用于:
学校体育教学与课后服务优化;
家庭体育作业制度完善;
社区体育资源共建共享;
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