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积累是作文的基础,对于小学生而言,诗文的阅读与积累尤为重要。在五年级的校园生活中,语文课堂上虽不乏古诗词的诵读与讲解,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但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在一次古诗词默写比赛中,不少同学错别字连篇,对诗意一知半解。这反映出学生在诗文理解与积累上的不足。同时,在作文批改中,也发现学生作文存在语句不通顺、错别字频出、内容空洞无物等问题。五年级学生本应具备一定写作能力,却出现这些状况,不禁引发思考:诗文的阅读与积累对小学生习作水平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如何通过加强诗文阅读与积累来提升小学生习作水平?这些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作文是作者通过文字表达观点、介绍人物、描绘景观或雕凿物品的语言活动。而阅读积累与作文紧密相通,均围绕语言文字展开。阅读积累是对语言文字的吸收,包括了解前人积累的知识、生活经验,领略其思想作风、思维方法,学习语言精华和表达技巧;作文则是对语言文字的应用。阅读积累为作文提供素材、思路和表达范式,是作文的重要基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国内当前教学中,重视组织学生多练而忽视引导多读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大班语文教学中,研究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和学生作文水平时,往往单就作文谈作文,未充分重视阅读积累与作文的关系。国外相关研究虽有一定成果,但在针对小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结合国内教学实际,系统研究诗文阅读与积累对习作水平影响方面,尚缺乏深入、全面的成果。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创新性。
在孩子记忆高峰期,加强诗文阅读与积累至关重要。当前孩子生活单调,对大自然和社会接触少,感受不丰富,且读书量少,导致“心理词典”储存的“词条”少,影响理解和情感形成。通过诗文阅读与积累,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视野,为其习作提供丰富素材。
由于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生活积累的差异,学生在阅读中大多立于文外,难以真切感受和深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阅读与积累是克服学生与作者及文本中人物情感差距,促使学生产生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积淀和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的关键环节。薄弱的阅读积累会影响感悟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削弱感悟能力和品质,进而制约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
当前语文教学中,对阅读教学存在片面理解,轻读书、轻积累、轻感悟现象突出。积累与感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薄弱的积累和感悟能力会造成阅读能力提高不快,缺乏发展“后劲”。本课题研究有助于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现现代教育观念,在大班教育环境下,实现阅读积累与作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阅读积累和写作水平。
1.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及习惯的研究
(1) 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通过开展诗文朗诵比赛、笔记评比、讲故事比赛、“谈谈读后感”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利用早读课、班会课等时间,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2) 扩大阅读积累的量:推荐适合小学生的诗文读物,引导学生广泛阅读。鼓励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定期检查阅读进度,确保学生阅读量的增加。
(3) 培养每日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教育学生养成每天固定时间读书的习惯,如睡前阅读半小时。可通过设立阅读打卡制度,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监督和鼓励。
(4) 提高阅读能力的研究:教授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如精读、略读、批注等。开展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分析写作手法。
2. 学生有效积累的研究
(1) 培养学生读书必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笔记本,记录阅读中的好词好句、精彩段落、读书心得等。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给予评价和指导。
(2) 读书积累转变为自身真正知识的研究:引导学生对读书笔记进行整理和分类,将积累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想。通过写作练习、口语表达等方式,让学生运用积累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阅读积累在写作中的应用研究
(1) 课外阅读质量与学生作文素质的研究:分析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质量和作文水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选择高质量的课外读物,提高阅读质量,从而提升作文素质。
(2) 如何搞好读写结合:设计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如仿写、续写、扩写等。让学生在阅读诗文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将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将阅读与写作指导相结合,作为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背诵传统经典,让学生积累起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学生打好文化的底子。以学生从社会生活、民族文化、中外优秀书籍中获取充分营养,充实自己、丰富积累、提高写作水平为研究重点。
在阅读活动中,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阅读方式既可以力求甚解,也可以不求深解、不求统解、不求全解;既提倡精读、细读,也可以保留“信马由缰”“蜻蜓点水”“囫囵吞枣”等方法,不求繁琐分析,但求博闻强记,提倡多读、多吟、多诵、多背。
1. 利用早读课、班会课,开展诗文朗诵比赛、笔记评比、讲故事比赛、“谈谈读后感”等活动,反馈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 在教室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保持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持久兴趣。
3. 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将阅读积累运用到习作中,通过写作练习检验阅读积累的效果,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诗文阅读与积累对小学生习作水平影响的研究现状和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小学生诗文阅读与积累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需求和意见,为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3. 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进行有效积累以及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实践检验和改进研究成果。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学生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诗文阅读与积累对学生个体习作水平的影响,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提供具体实例。
1.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和职责。
2.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学习,撰写文献综述。
3. 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了解小学生诗文阅读与积累的现状。
1. 按照研究内容和计划,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如组织阅读活动、进行写作指导等。
2. 定期收集和分析学生的阅读笔记、作文等资料,了解学生的阅读积累和写作水平的变化情况。
3. 根据研究结果,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不断完善研究方案。
4. 定期召开课题研究小组会议,交流研究进展情况,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1. 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2. 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3. 组织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和推广活动,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1. 学生的诗文阅读兴趣明显提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显著增加。
2. 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诗文内容和作者情感。
3. 学生的习作水平显著提高,作文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语句更加通顺、流畅,错别字和语病明显减少。
1. 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更加重视诗文阅读与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得到改进,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诗文阅读与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教师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得到提升,为今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诗文阅读与积累教学模式,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2.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3. 促进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担任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协调。组建课题研究核心小组,由语文骨干教师组成,负责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和日常管理。
建立健全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明确课题研究的流程和要求,规范课题研究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制定课题研究奖励制度,对在课题研究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用于购买图书资料、开展活动、组织培训等。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诗文阅读素材。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和讲座,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研究时间,确保课题研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将课题研究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与日常教学工作有机结合,避免课题研究与教学工作冲突。
本研究聚焦诗文阅读与积累对小学生习作水平的影响,具有显著价值。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丰富情感与优美语言,是提升小学生习作能力的优质素材。
当前,小学生习作普遍存在内容空洞、语言匮乏等问题。而大量阅读与积累诗文,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多样的表达方式与独特的写作思路。本研究将通过实践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二者间的内在联系。预期成果可明确诗文阅读积累提升习作水平的有效路径,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实用策略,助力学生丰富语言储备、提升文学素养,进而提高习作水平,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