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中职数学教学的路径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9-06 浏览次数: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政策背景

2020年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职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学生需具备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良好道德品质和创新意识,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政策为课程思政融入中职数学教学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方向指引。

(二)现实意义

中职数学教育具有职业应用性、基础发展性、文化育人性三大特点,但传统教学过于注重数学计算能力培养,忽视职业素养和思想品德培养。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职业竞争加剧,纯技术教育已无法满足职业需求,缺乏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将成为职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课程思政融入中职数学教学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二、中职数学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育性质

中职数学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活动经验,同时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的根本任务。其课程性质包含基础性、发展性、应用性和职业性四个方面。

(二)教育特点

1. 职业应用性:中职学生需培养理性分析和思考能力。课程标准设计职业模块和案例,鼓励自主开发实用案例,拓宽专业覆盖面。

2. 基础发展性: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中职数学教育因与实际工作技能结合性强,具有更强的审慎性特点。其基础知识体现在集合、不等式、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和统计等方面;基础能力培养体现在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等层次。

3. 文化育人性:中职数学课程既有文化属性,也有工具属性,但其核心立足点更侧重于文化育人功能。《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的拓展模块二中,数学案例要求包含数学与文化、体育、军事、天文、投资等各个方面,教师可结合历史文化、科技前沿、职业规划导向形成职业与文化育人的双重倾向。

三、课程思政融入中职数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中职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广泛参与社会生活,拥有科学精神、学会学习、能够实践创新等。数学教育是研究数量、形状、时间与空间的科学,更是其他科学技术的基础。例如,中职数学课标中提及的“直观想象”学科核心素养,结合《道德经》的思政元素,可令学生在“二次函数”中直观感受到人生如同函数一样起伏不定,总有触底反弹和盛极必衰的走向。将思政元素融入中职数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以多元视角看世界的习惯,利于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利于中职学生职业知识和能力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培养模式差异大,中职学生需兼具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素养与职业技术能力。《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将代数等拓展为专题模块,含多领域实例。课程思政把各行业先优模范案例、先进技术支持及相关资源融入课堂,利于提升学生职业兴趣与责任感。如农学中统计杂交水稻相关数据计算变量,验证其发展成就;“龙芯”技术开发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考古推算用指数、对数函数等,以思政元素激发学生职业认同,充实职业知识,培养操作技能。

(三)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培养

数学当中的“奇偶对称”“函数的单调性”等知识,可以帮助正在建立思维体系的青少年中职学生学会辩证思考。例如,通过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事物发展的平衡与对立统一规律;通过函数的单调性,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这些数学知识的讲解,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中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数学学科特点导致思政元素融入困难

数学是中职教育的公共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抽象性强、逻辑思维要求高、内容难度大。在数学教材编排上,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特征。教学中往往着重讲解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重视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数学思想和精神的培养。因此,数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和现实的教育教学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实施并非易事,强行加入思政元素会显得突兀,与教学内容格格不入,导致思政教育与数学教学出现“两张皮”现象。

(二)数学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和应用性

教材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2020版)》要求把“课程思政”思想贯穿于始终,充分考虑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然而,江苏省现行的中职数学教材为2012年发行,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新时代中的新思想、新科技等融入教材中还较少,学生难以体验到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造成教材与新课标的脱节。同时,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不太强,有关职场的数学案例较少,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等很少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数学教师依靠自身经验引进思政教育内容,影响了数学思政课开展的实际效果和质量。

(三)数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认识不充分

部分数学教师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者割裂。一方面,一些数学教师受理科思维特点影响,过多关注数学知识教学,对思政元素关注度不够,挖掘力不大,从而制约了数学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部分数学教师认为教学中的价值引领与己无关,自己只需负责数学知识的传授,道德教育应当由思政教师承担,只教书不育人,致使数学教学与思政教育割裂。

(四)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课程思政是学校教学重要举措,但部分教师因教学进度和考试效度,存在敷衍、形式主义问题,未充分发挥数学课程思政功能。如讲解“函数奇偶性”演示对称图片时,只展示不讲解,不启发学生理解其中优秀传统文化,机械生硬;新课导入播放无关视频,牵强附会,学生茫然,纯粹为思政“贴标签”。原因在于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研究不深入。只有从课程特质出发,思政教育才能真实、自然且富有魅力。

五、中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实施课程思政

1. 领悟实施课程思政的要义: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措施,是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制定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规划,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确保课程思政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2. 建立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学校应建立课程思政的激励机制,对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建立课程思政的监督机制,定期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

(二)立足教材研究,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数学教材中隐匿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如数学史中的爱国情怀、数学家的奋斗精神、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现的严谨态度等。例如,在讲解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方面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结合职业特点开发校本教材:学校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数学教材,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例如,针对数控专业,可以开发包含数控机床操作中数学应用的案例教材;针对财会专业,可以开发包含财务计算中数学方法的案例教材。

(三)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1. 加强教师思政培训: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思政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思政理论、思政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案例分析等。

2.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学校应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分享课程思政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探讨课程思政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

(四)创新教学方式,加强课程思政融入

1. 情境教学:通过场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素养。例如,可以结合某个职业的具体工作情形进行模拟,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和职业素养。

2. 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统计知识时,可以引入企业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提出改进生产质量的建议,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等职业素养。

3. 探究式教学:通过带着问题来寻找答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例如,在讲解函数知识时,可以提出一个与职业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函数关系来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知识在职业中的应用价值。

(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丰富课程思政内容

1. 引入企业实际案例:学校应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入企业的实际案例到数学教学中。例如,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讲座,介绍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数学应用情况。

2. 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一些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例如,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一个产品优化项目,让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提出产品优化的方案。

六、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课程思政和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中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需求和看法,以及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3. 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探索适合中职数学教学的课程思政路径。

(二)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第1-2个月):组建研究团队,制定研究计划,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学习。

2. 调查阶段(第3-4个月):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开展调查和访谈,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3. 实践阶段(第5-10个月):根据调查结果,制定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在实际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不断调整和改进实施方案。

4. 总结阶段(第11-12个月):对实践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撰写研究报告,提出课程思政融入中职数学教学的路径和建议。

七、结论

在职业教育强调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中职数学教学意义重大。中职数学作为基础课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中职数学教学存在思政元素挖掘不足、融入方式生硬等问题。

本研究致力于探索课程思政融入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路径,通过文献研究、教学实践等方法,挖掘数学学科中的思政资源。预期成果能够形成一套系统、可行的融入方案,帮助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渗透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德技并修的新时代中职人才,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