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8-08 浏览次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和目标。在这一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和意义日益凸显。高中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不仅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更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然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尚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政内容与语文教学融合度不高、思政教育方式单一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探索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实现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课程思政特点

课程思政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成为具备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素养的人。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融合性:课程思政强调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学科教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2. 针对性: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思政在内容和方法上具有针对性,旨在解决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困惑和问题。

3. 实效性:课程思政注重实际效果,通过实践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其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丰富:高中语文教学涵盖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 教学方法多样: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学生需求多样: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他们不仅希望学习语文知识,更希望通过语文学习提高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

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此外,部分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课程思政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探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课程思政的融入使语文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融入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

1. 教学内容的创新: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其思想政治价值。例如,在讲授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深入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在讲授现代文学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等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2. 教学方法的改进: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进。例如,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思想政治理论;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3. 评价体系的完善: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需要完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察。例如,在评价学生的语文成绩时,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思想政治表现、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同时,也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通过这些评价体系的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实例

为了更好地说明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情况,以下列举几个具体的实例:

1.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讲授《出师表》等古代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感受先贤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通过这些内容的融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2.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在讲授《雷雨》等现代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等问题,探讨作品中人物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通过这些内容的融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3.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思想政治理论。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组织,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

六、应对策略与技术

针对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和技术:

1. 加强教师培训:通过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掌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享经验和做法。

2. 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其思想政治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挖掘。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课程思政的要求。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内容。

3. 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创新和改进。通过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 完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上,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察。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七、研究方法与流程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流程如下:

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课程思政和高中语文教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研究问题和目标。

2. 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和信息,了解高中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高中语文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案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和优劣之处,总结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4. 理论总结:在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技术。同时,构建一套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思政创新实践模式。

5. 成果应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进行验证和完善。通过教学实践的反馈和效果评估,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八、预期成果及应用

本课题的预期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成果:形成一套系统的高中语文课程思政创新实践理论框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 实践成果:构建一套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思政创新实践模式,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 工具成果:编制一套适用于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体系和案例集,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把握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4. 应用前景: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同时,也可为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综上所述,本课题旨在探索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和方法,为高中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应用,可以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