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和保护已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关键环节。然而,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城市河道水环境普遍受到严重破坏,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明显。这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开展城市河道生态护岸结构对水质改善的作用机制研究,对于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保护和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和功能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河道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水资源,其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的健康水平。通过科学的护岸结构设计,可以有效改善城市河道的水质,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恢复和提升水体生态系统的功能,从而实现城市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品质,还可以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生态护岸(Ecological revetment)是指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的一种河道护坡形式。生态护岸不仅能防止河岸坍方,还能使河水与土壤相互渗透,增强河道自净能力,并产生一定的自然景观效果。
生态护岸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l 防洪功能:生态护岸通过植被调节地表和地下水文状况,使水循环途径发生变化。在洪水来临时,植被可以吸收并储存大量水分,缓解洪峰,起到径流延滞作用;在枯水季节,储存在大堤中的水反渗入河,起到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
l 生态功能:生态护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植被覆盖的护岸为鱼类及两栖动物提供觅食、栖息场所,有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此外,生态护岸主要采用天然材料,可以避免建筑材料中的化学添加剂对水环境造成危害。
l 景观功能:生态护岸可以与周围环境形成相协调的河道景观,通过保护和建立丰富的生态系统,使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洄游,水草茂盛,形成自然生态景观。
l 自净功能:生态护岸能够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河流水质。当污染物排入河流后,细菌和真菌会将其分解为无机物,并通过食物链降低污染物浓度。护岸上种植的水生植物,如柳树、芦苇等,能从水中吸取无机盐营养物,并通过根系吸附大量微生物,有利于水质净化。
传统护岸方法主要采用硬质材料,如混凝土、石块等,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尽管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河岸坍塌和侵蚀,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
l 生态破坏:传统护岸方法破坏了河岸的自然生态系统,导致水生生物栖息地的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
l 水质恶化:硬质护岸材料阻碍了河水与土壤的相互渗透,减少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导致水质恶化。
l 景观单调:传统护岸设计往往忽视景观效果,使得河道景观单调乏味,缺乏生机和活力。
l 维护成本高:由于硬质护岸材料容易受损,需要定期进行维修和更换,维护成本较高。
生态护岸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态过程,对水质改善具有显著的作用机制:
l 植被净化作用:护岸上种植的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并通过根系吸附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从而净化水质。
l 土壤渗透作用:生态护岸采用透水性材料,使河水能够渗透到土壤中,通过土壤的生物化学作用进一步净化水质。
l 生物调节作用:护岸上的植被和土壤为微生物、昆虫、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这些生物通过摄食、分解等过程,对水质进行自然调节。
l 水流调节作用:生态护岸通过改变河道的形态和流速,使水流更加平稳,减少了水流对河床的冲刷和侵蚀,有助于保持水质的稳定。
生态护岸的结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地形、水质和生态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护岸结构。常见的生态护岸结构类型包括:
l 斜坡式护岸:采用放坡的梯形断面,分一级、两级或多级斜坡,采用稳定形式的植草护坡、植草砖护坡等。这种护岸结构简单易行,造价较低,适用于坡度较缓的河道。
l 直立式护岸:直接利用直立式或小斜坡式结构挡土,外饰花槽或植草,利用龙护垫等可植草的优点在上面种植水生植物。这种护岸结构占地面积小,景观效果好,适用于河道宽度有限的区域。
l 复合式护岸:下部采用直立式生态挡土墙,上部采用放坡的草皮护坡、土工网植草垫护坡等。这种护岸结构结合了直立式和斜坡式的优点,既满足了防洪要求,又具有良好的生态和景观效果。
l 石质护岸:利用石块、石笼等天然材料构建护岸。这种护岸结构坚固耐用,能够有效地抵御洪水和风浪的冲刷,同时石块之间的空隙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l 木质护岸:使用木板、木桩等材料构建护岸。这种护岸结构轻便灵活,易于施工和维护,适用于小型河道或景观河道。
为了验证生态护岸结构对水质改善的作用机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实证研究案例:
l 上海市黄浦江水域生态修复:通过生态岛屿构建、水生植物栽植等措施,黄浦江水域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水质明显改善。
l 广州市珠江生态修复:通过生态湿地建设、水生植物引种等手段,珠江的水质逐渐变好,水域生态系统得到了恢复。
l 荷兰多自然型河流治理:荷兰提出“给河流提供更多的空间”的口号,采用植物堤岸、石头及木材护底的自然河堤,有效改善了水质和生态环境。
这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护岸结构能够显著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河流水质,恢复和提升水体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时,生态护岸还能够增加水体的透明度和氧化还原电位,促进藻类和水生生物的生长繁衍,提高水体的生态可持续性。
国内外在生态护岸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异。发达国家在河流环境建设方面拥有近半个世纪的经验,从水环境质量的恢复到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手段。
l 国外技术现状:
o 技术成熟度高:国外在生态护岸材料的选择、结构设计、植物品种选育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技术体系。
o 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国外在河流治理中注重生态理念的融入,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河流自然生态系统。
o 广泛应用新技术:国外在生态护岸建设中广泛应用新技术,如人工湿地、生物吸附剂等,提高了水质净化的效果。
l 国内技术现状:
o 起步较晚:国内在生态护岸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方面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o 技术创新不断:国内学者和专家在生态护岸材料、结构设计、植被恢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
o 政策支持加强: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政府对生态护岸技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推动了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尽管国内在生态护岸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材料选择范围有限、施工和维护经验不足等方面。因此,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护岸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河道生态护岸结构对水质改善的作用机制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通过科学的护岸结构设计,可以有效改善城市河道的水质,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恢复和提升水体生态系统的功能。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品质,还可以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护岸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推动我国生态护岸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通过不断努力,相信我们能够建设出更加美丽、生态、和谐的城市河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