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效果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7-13 浏览次数: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需求。高中数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的重要学科,尤其需要引入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教学方式,逐渐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探究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标改革也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法作为新课标改革下的产物,符合教育创新的需求。高中数学课堂需要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素质教育的深入也要求高中数学教学逐步从课程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而探究式教学正是立足于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活学生数学潜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2 研究意义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促进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通过设问引导和实际问题情境的设计,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的来源与应用,从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探究式学习使学生成为知识体系的真正建构者,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自我实现,从而全面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研究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效果,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

二、探究式教学法概述

探究式教学法又称为研究法、发现法,是指学生在学习原理和概念时,教师利用事例与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验、思考及讨论等途径进行独立探究,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与结论。探究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探究式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问题引导: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些问题通常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自主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

3. 互动合作: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同伴交流和集体智慧的碰撞,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4. 总结归纳:在探究结束后,学生需要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结论和知识体系。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提升。

三、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导致课堂上教师主导过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通常侧重于对概念的解释和公式的罗列,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高中数学课堂的气氛沉闷,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学生面对抽象复杂的数学公式和题目,容易走神,失去学习兴趣。而题海战术更是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现阶段的数学课堂往往忽视了情境创设和问题引导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无法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难以真正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因此,亟需引入探究式教学法,改变现状,提高教学效果。

四、探究式应用方案设计

4.1 方案设计原则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方案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学生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2. 问题引导: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情境创设: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兴趣。

4. 互动合作: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同伴交流等形式进行互动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反思探究过程,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4.2 具体方案设计

以下是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具体应用方案设计:

1. 数学概念与理论的探究式学习

设问引导:在讲解数学概念时,教师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探讨数学概念的定义、性质及应用。例如,在讲解函数概念时,教师可设问:“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以用函数来描述?”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

自主探索: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学生可以自行绘制指数函数的图像,观察其性质。

课堂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共同探讨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数列时,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异同点。

2. 问题解决中的探究式学习

问题情境设计:教师将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几何知识时,可设计一项任务,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建筑设计要求,运用几何学知识计算建筑的面积、体积或结构稳定性。

探究过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等方式,进行问题解决。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学生可通过实验验证三角函数的性质,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探究过程,反思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学生可总结解题思路,归纳解题步骤。

3. 微型探究活动

活动设计:教师设计微型探究活动,聚焦课堂中的某个环节,通常不超过20分钟。例如,在学习对数函数时,教师可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对数函数的图像变化,推导出对数函数的性质。

实施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微型探究。例如,在学习概率知识时,学生可通过观察抛硬币的实验,探讨概率的定义和性质。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微型探究进行总结反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函数图像变换时,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微型探究结果,总结函数图像变换的规律。

五、应用效果预期分析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预期能够取得以下效果:

1.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问题引导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其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其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通过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其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改善课堂氛围:通过互动合作和课堂交流,改善课堂氛围,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设计和实施探究式教学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六、研究方法与过程

6.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现状和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行动研究法:通过设计并实施探究式教学法,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效果,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

3.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调查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接受程度和满意度,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分析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具体应用效果,总结经验和教训。

6.2 研究过程

本研究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准备阶段: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和立项,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阶段: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撰写文献综述报告。

3. 方案设计阶段: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设计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具体应用方案,包括问题设计、情境创设、活动安排等。

4. 实施阶段: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实施探究式教学法,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

5. 数据收集与分析阶段: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测试成绩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课堂效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效果。

6. 总结与反思阶段:总结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反思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七、拟解决关键问题

本研究拟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 如何设计有效的探究式问题:研究如何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2. 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研究如何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 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互动:研究如何通过小组讨论、同伴交流等形式,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4. 如何评价探究式教学的效果:研究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估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效果,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5.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如何通过设计和实施探究式教学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通过上述问题的研究,期望能够推动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广泛应用,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