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新时代背景下县级高中开展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创新路径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3-09-11 浏览次数:

一、课题背景与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种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相互碰撞,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县级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任。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指导思政教育课程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新时代背景下县级高中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创新路径研究,旨在探索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学生特点的思政教育新模式,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关于唯物史观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研究日益增多。学者们普遍认为,唯物史观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撑。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学校尝试将唯物史观融入思政教育课程,通过历史教育、时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针对县级高中的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创新研究相对较少,尚需进一步深入探索。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唯物史观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一些国家在思政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做法。例如,一些国家注重通过历史教育、公民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些做法对于我国县级高中开展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县级高中开展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的创新路径,具体包括:

1. 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县级高中思政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2. 探究唯物史观在思政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与路径;

3. 构建符合县级高中特点的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4. 提出推动县级高中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创新的策略与建议。

(二)研究内容

1. 新时代背景下县级高中思政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分析

通过对县级高中思政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调研,分析当前县级高中思政教育的现状。同时,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探讨县级高中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2. 唯物史观在思政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与路径探究

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分析其在思政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价值。通过案例研究,探讨唯物史观在思政教育课程中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如历史教育、时事分析、社会实践等。

3. 符合县级高中特点的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结合县级高中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其特点的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以确保课程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4. 推动县级高中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创新的策略与建议提出

针对县级高中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创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具体的策略和建议。包括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家校合作等方面。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唯物史观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研究现状和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县级高中师生进行调研,了解他们对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的认知和需求情况,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

3. 访谈法:对县级高中思政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等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在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为提出改进建议提供依据。

4. 案例研究法:选取部分县级高中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对其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经验,提出改进建议。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步骤包括:

1.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构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唯物史观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

2. 问卷设计与调研实施:设计问卷对县级高中师生进行调研,收集数据并分析调研结果,了解他们对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的认知和需求情况。

3. 访谈与案例分析:对县级高中思政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等进行访谈,选取部分学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

4. 课程体系构建与策略提出:结合调研结果和案例分析,构建符合县级高中特点的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提出推动课程创新的策略和建议。

5. 成果总结与推广应用: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研究报告和论文等成果,并探索在县级高中推广应用的可能性。

五、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一)预期成果

1. 形成一份关于新时代背景下县级高中开展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创新路径的研究报告;

2. 构建一套符合县级高中特点的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3. 提出一系列推动县级高中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创新的策略和建议;

4.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创新点

1. 结合新时代背景,针对县级高中这一特定层次和区域的教育环境,开展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创新路径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 构建符合县级高中特点的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课程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 提出推动县级高中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创新的多元化策略和建议,包括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家校合作等方面,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六、研究计划与时间表

本课题的研究计划与时间表如下:

1. 20239-202310月: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构建;

2. 202311-202312月:设计问卷并进行调研实施,收集数据并分析调研结果;

3. 20241-20243月:进行访谈和案例分析,深入了解县级高中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

4. 20244-20245月:结合调研结果和案例分析,构建符合县级高中特点的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5. 20246-20247月:提出推动县级高中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创新的策略和建议;

6. 20248月: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研究报告和论文等成果。

七、研究保障与风险分析

(一)研究保障

1. 课题组成员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经验和研究能力,能够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2. 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提供了必要的研究经费和条件;

3. 与相关学者和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

(二)风险分析

1. 调研数据可能受到样本选择、问卷设计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不准确或具有偏差;

2. 访谈和案例分析可能受到访谈对象的主观性和经验性的影响,导致分析结果不够客观和全面;

3. 课程体系构建和策略提出可能受到学校实际情况、教师素质、学生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实施效果不佳。

针对以上风险,本课题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

1. 精心设计和实施调研问卷,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和数据准确性;

2. 选择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素养的访谈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和案例分析;

3. 在课程体系构建和策略提出过程中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学生特点,确保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八、结论与展望

本课题不仅旨在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县级高中开展唯物史观思政教育课程的创新路径,更深层次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既符合县级高中教育特点,又能有效融入唯物史观理念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将着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确保课程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能满足学生学术成长的需求,又能贴近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因此,每一步研究都力求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县级高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策略和建议。我们的目标是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能为县级高中的思政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直接指导,还能为其他层级和类型学校的思政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县级高中思政教育课程的发展动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和优化研究成果。我们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为推动县级高中思政教育课程的持续发展和创新贡献更大的力量,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人文素养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