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中职艺术设计课程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开发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2-01 浏览次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多元化与交流日益频繁,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中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肩负着传承和创新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中职艺术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对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还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不足,缺乏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因此,深入研究中职艺术设计课程中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选题意义

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开发传统工艺美术资源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让传统技艺和文化在现代教育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从教育教学角度而言,将传统工艺美术资源融入中职艺术设计课程,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讲,培养具有传统工艺美术素养的艺术设计人才,能够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文化传承创新目标本研究致力于构建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合机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新路径。通过系统挖掘地方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培养中职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创新转化能力。

2. 课程体系重构目标突破传统艺术设计课程同质化倾向,建立"传统技艺+现代设计"的双轨并重课程模式。重点开发工艺美术项目化课程模块,将传统技艺的工艺流程、装饰纹样、造型方法等元素转化为可教学的设计语言,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3. 人才培养升级目标通过传统工艺资源的教学转化,培养兼具传统美学修养和现代设计能力的新型技能人才。使学生掌握传统工艺的核心技艺和设计思维,能够运用现代设计方法进行创新应用,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二)研究内容

1. 工艺资源普查与价值挖掘开展地毯式田野调查,建立地方工艺美术资源数据库。采用"四维分析法"评估资源价值:文化维度考察历史渊源和象征意义;技艺维度分析工艺流程和关键技法;美学维度提炼造型特征和装饰规律;教育维度评估教学转化可行性。重点筛选适合中职教学需求的工艺品类,如陶瓷、刺绣、木雕等。

2. 课程诊断与需求分析构建"三维度"课程评估框架:结构维度分析课程设置的完整性;内容维度评估教学资源的适切性;实施维度考察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师生访谈、课堂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诊断现有课程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不足,明确资源开发的优先方向和重点领域。

3. 课程融合路径设计提出"三层次"融合策略:认知层通过工艺文化讲座、博物馆研学等活动培养文化认同;技能层设置传统技艺工作坊,掌握核心工艺流程;创新层开展传统元素现代设计项目,训练转化应用能力。开发"传统-现代"双师协作教学模式,实现技艺传承与设计创新的有机统一。

4. 特色课程体系构建设计模块化课程结构:基础模块融入传统纹样、色彩等美学训练;核心模块设置工艺专题设计课程;拓展模块开发跨学科综合实践项目。建立"认知-模仿-创新"的递进式教学路径,配套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形成可推广的课程实施方案。

5. 教学实证与迭代优化选择试点班级开展行动研究,采用"设计-实施-评估-改进"的循环模式。通过学生作品分析、技能测评、职业能力评估等方法,检验教学效果。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评估结果持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课程体系的适应性和先进性。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本研究将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工艺美术资源开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学术文献和政策文件。重点关注传统工艺在现代设计教育中的转化模式、中职艺术课程特色化建设等研究领域,构建"文化传承-教育转化-设计创新"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通过文献分析,明确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教育价值转化路径,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2. 调查研究法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设计调查方案。量化研究方面,设计面向中职学校师生的调查问卷,了解艺术设计课程实施现状和传统工艺认知水平;质性研究方面,通过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收集工艺传承人、行业专家对资源开发的建议。同时组织实地考察,走访工艺作坊、非遗传承基地,记录工艺流程,建立完整的资源档案,为课程开发提供一手资料。

3. 案例分析法精选三类典型案例:传统工艺创新设计案例、职业院校特色课程案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案例。采用"背景-做法-效果-启示"四步分析法,深入剖析案例的成功要素。特别关注传统元素现代转化的具体方法、教学项目的组织实施、校企合作模式等关键环节,提炼可迁移的实践经验。

4. 行动研究法组建研究团队,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模式开展教学实验。每个研究周期聚焦一个工艺门类,开发相应的课程模块,通过多轮教学实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建立过程性档案,详细记录教学实施、学生反馈、作品产出等情况,为模式构建提供实证依据。

5. 经验总结法采用"即时记录-阶段总结-系统提炼"的三级总结机制。教师通过教学日志记录日常发现;研究团队每月召开研讨会梳理阶段性成果;课题结束时进行系统整合。总结成果将以"理论要点+实践指南+典型案例"的形式呈现,确保研究成果既具有理论高度,又具备实践操作性。

(二)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1-2个月

· 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明确分工和职责。

·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定研究方案。

· 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2. 调查研究阶段(3-5个月

· 开展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调查和分析,收集相关资料。

· 对中职艺术设计课程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存在的问题。

· 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3. 方案设计阶段(6-7个月

·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与中职艺术设计课程的融合策略。

· 构建基于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中职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 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4. 教学实践阶段(8-14个月

· 在中职学校开展基于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 观察教学过程,收集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5. 总结评估阶段(15-16个月

· 对教学实践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

· 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 申请课题结题鉴定。

四、预期成果

1. 研究报告 完成《中职艺术设计课程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开发研究》研究报告,全面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内容、方法、结果和结论,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2. 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 构建基于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中职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编写相应的教学大纲,为中职艺术设计教育提供参考。

3. 教学案例集 收集和整理基于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案例,形成教学案例集,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

4. 学生作品集 展示学生在基于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艺术设计课程学习中创作的优秀作品,体现教学实践的成果。

五、研究的创新点

(一)课程内容创新

1.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有机融合本研究突破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割裂状态,创造性地构建了"双轨并行"的课程内容体系。一方面系统整合地方工艺美术的造型法则、装饰纹样、色彩体系等传统美学元素;另一方面引入现代设计思维和数字技术工具,使学生能够运用当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传统工艺,实现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的辩证统一。这种融合既保留了工艺美术的文化基因,又赋予其时代生命力。

2. 工艺技艺与设计思维的协同培养课程内容设计注重工艺技法学习与设计思维训练的双向促进。通过"技艺解码-元素提取-创意转化"的教学链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工艺背后的造物智慧,掌握将工艺元素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的方法论。特别开发了"传统工艺工作坊+设计创新实验室"的联动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具体工艺技能的同时,培养文化创新意识。

(二)教学方法创新

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课程体系创新

构建以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为特色的中职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课程体系的束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课程体系。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可行性

国内外关于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开发和中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同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指导。

(二)实践可行性

在中职学校开展基于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一方面,中职学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场所,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工艺美术具有浓厚的兴趣,愿意参与相关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三)人员可行性

课题研究团队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能够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四)经费可行性

课题研究所需的经费主要包括调查研究费用、资料收集费用、教学实践费用等方面,学校将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也可以通过申请科研项目等方式获取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的经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