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课题中心

基于地质条件的露天煤矿开采方式选择研究

来源:国家规划重点课题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4-09-20 浏览次数: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煤炭事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然而,传统露天煤矿开采技术存在诸多缺点,如资源浪费严重、开采过程中污染较大,对大气、水和土壤造成严重危害。在全球能源危机不断加剧、自然资源储量日益减少的背景下,露天煤矿的发展前途必然取决于绿色开采技术的运用。基于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露天煤矿开采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煤矿的生产效率,增加煤炭产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在煤矿开采事业的重要体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 绿色开采技术国内对露天煤矿绿色开采有研究,认识到其旨在改变生产方式,减少资源浪费与污染。如自移式破碎站技术,能降汽车用量、提效率、降成本、减废气轮胎消耗、护环境。它有多种类型,能在任意地形作业,可灵活配置破碎模式,优势多,安装维修方便且耐久。

2. 采区煤矸分离技术新采区并列建煤仓、矸石仓及运输系统。运煤时关矸石仓,原煤直入煤仓;掘进遇断层或穿煤层岩石多时,关煤仓灌矸石仓,矸石经分离系统卸载。若掘进面以半煤岩为主、系统难分离,设小型洗选装备,将煤矸混合物卸入其中洗选区分,原煤入煤运系统,矸石入矸石运系统。

3. “数字矿山”技术目前国内外对“数字矿山”定义未彻底统一,通俗而言,它是以矿山范围内三维坐标信息及相互关系为基础的信息框架,并嵌入所获信息的总称。数字矿山建设有数字地球等五种观点。其功能内涵要从数据存储等向更深层次延展,拓宽各层次应用,涵盖数据全流程及生产决策、设计计划、生产指挥的计算机化。

4. 其他开采技术与工艺国内部分先进采矿技术达国际水平,如高台阶开采随大型设备增多受青睐;陡帮采矿基建周期短、工程量少;胶结充填采矿环保且资源利用高效,技术结合难题限制其应用,后随技术进步获推广。国内露天矿以电铲为主,穿孔、运输设备多样,电动轮和矿用汽车应用广,但载重量有待提升。

(二)国外研究现状

1. 开采设备:国外电动铲为主要电铲,斗容以16.8、21、30、38、43m³为主;国外大多采用牙轮钻进行冶金矿山穿孔,直径普遍为310mm - 380mm,孔深可达73m;原独联体的一些国家的露天采矿大多采用运用电机车运输矿石,深凹露天矿电机车大约是驱动直流电机的联动机组或交流电机,粘重大约在300t以上。

2. 运输技术:前苏联、美国、瑞典、英国等在大倾角运输技术方面有研究,前南斯拉夫麦依丹佩克铜矿使用了大陆公司的大倾角运输系统,减少了采场内的汽车使用用量,降低了运输成本。

3. 爆破工艺:露天矿目前采用塑料导爆管非电起爆系统大区微差爆破技术,大区微差爆破大约只要1星期爆破1次,但作业条件的不同会影响到爆破的频次,平时搞小规模的爆破,只要满足1台电铲24天的采剥量就可以。二次破碎采用凿岩机进行打眼,采用岩石炸药进行爆破,为了提升矿的大块产出率,采用集中二次破碎的方式,利用电雷管进行瞬时的引爆。

三、研究内容

(一)不同地质条件下露天煤矿的特征分析

1. 煤层厚度:研究薄煤层、中厚煤层和厚煤层在不同地质构造下的分布规律及对开采的影响。例如,薄煤层开采时可能需要更精细的开采设备和工艺,以避免资源浪费;厚煤层开采则需考虑如何合理分层开采,提高资源回收率。

2. 岩石硬度:分析软岩、中硬岩和硬岩地质条件下,开采设备的选型和开采工艺的差异。软岩地质条件下,可能采用较为简单的开采设备和工艺;而硬岩地质条件下,则需要大功率、高效率的开采设备,如大型牙轮钻进行穿孔,采用高能爆破技术等。

3. 地质构造:探讨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对露天煤矿开采的影响。断层可能会使煤层错位,增加开采难度和成本;褶皱构造则可能影响煤层的稳定性和开采顺序。

(二)基于地质条件的开采方式分类与选择原则

1. 开采方式分类:根据地质条件,将露天煤矿开采方式分为台阶式开采、陡帮开采、高台阶开采等,并分析每种开采方式的适用地质条件。台阶式开采适用于地质条件相对稳定、煤层厚度适中的区域;陡帮开采适用于矿场进入深部开采、需要提高产矿率的情况;高台阶开采则随着大型设备的增多,逐渐受到企业青睐,但台阶最大高度一般不超过15m左右。

2. 选择原则:提出基于地质条件的开采方式选择原则,包括资源回收率、开采效率、环境影响、安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考量。在选择开采方式时,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确保在提高资源回收率和开采效率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障开采过程的安全,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典型地质条件下开采方式的案例分析

1. 选取不同地质条件的露天煤矿案例:如软岩厚煤层、硬岩薄煤层、复杂地质构造等典型地质条件的露天煤矿。

2. 分析其开采方式的选择依据和实施效果:研究这些煤矿在实际开采中如何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开采方式,以及采用该开采方式后对资源回收率、开采效率、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影响。例如,某软岩厚煤层露天煤矿,通过采用分层开采的方式,结合自移式破碎站技术,提高了资源回收率和开采效率,同时减少了粉尘污染和设备损耗。

(四)基于地质条件的开采方式优化策略

1. 设备选型优化:根据不同地质条件,优化开采设备的选型,提高设备的适应性和效率。在硬岩地质条件下,选择大功率、高耐磨性的牙轮钻和大型挖掘机;在软岩地质条件下,可选用效率较高、成本相对较低的设备。

2. 工艺参数调整:调整开采工艺参数,如爆破参数、采装参数和运输参数等,以适应不同地质条件。在薄煤层开采时,调整爆破参数,减少对周围煤层的破坏;在复杂地质构造区域,调整采装参数,确保开采的安全和稳定。

3. 环境保护措施: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在生态脆弱地区,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在靠近水源地地区,加强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露天煤矿开采方式选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通过查阅大量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行业资料,掌握绿色开采技术、采区煤矸分离技术、“数字矿山”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不同地质条件下开采方式的优缺点。

(二)案例分析法

选取不同地质条件的露天煤矿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开采方式的选择依据和实施效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参考。通过对实际案例的研究,了解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煤矿企业是如何选择开采方式的,以及采用该开采方式后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三)实地调研法

对部分露天煤矿进行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实际开采过程中的地质条件和开采方式的应用情况。通过实地调研,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不同地质条件下煤矿的地质特征、开采设备的运行情况、开采工艺的实施效果等,为课题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和信息。

(四)数值模拟法

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开采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开采方式对资源回收率、开采效率和环境影响的作用机制。通过数值模拟,可以模拟不同开采方式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开采过程,预测开采效果,为优化开采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五、研究计划

(一)第一阶段(第1 - 2个月)

1. 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建立文献数据库。

2. 确定研究框架和内容,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二)第二阶段(第3 - 6个月)

1. 开展实地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露天煤矿进行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

2. 对不同地质条件的露天煤矿进行分类和特征分析。

(三)第三阶段(第7 - 10个月)

1. 进行案例分析,选取不同地质条件的露天煤矿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开采方式的选择依据和实施效果。

2. 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开采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开采方式的作用机制。

(四)第四阶段(第11 - 12个月)

1. 提出基于地质条件的开采方式优化策略,包括设备选型优化、工艺参数调整和环境保护措施等。

2.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进行总结和归纳。

六、预期成果

(一)研究报告

形成一份详细的《基于地质条件的露天煤矿开采方式选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内容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和预期成果等。

(二)开采方式选择指南

编制一本基于地质条件的露天煤矿开采方式选择指南,为煤矿企业提供实际指导。指南中应包括不同地质条件下露天煤矿的特征分析、开采方式分类与选择原则、典型地质条件下开采方式的案例分析以及开采方式优化策略等内容。

(三)发表学术论文

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2-3篇学术论文,介绍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提高课题的学术影响力。

七、结论

本研究聚焦于地质条件对露天煤矿开采方式选择的影响。经实地勘探、数据收集与分析发现,不同地质条件,如煤层厚度、倾角、岩性及地质构造等,对开采的安全性、效率与成本有着显著制约。

通过构建地质条件与开采方式的匹配模型,结合案例分析,明确了在各类地质条件下适宜的开采方式。合理选择开采方式能有效降低开采风险、提高资源回收率、减少环境破坏。这表明基于地质条件精准选择开采方式,是露天煤矿实现科学、高效、可持续开采的关键,为露天煤矿开采决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